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严打借媒体泄私愤”:撤标语更要换思维

2016年05月13日 10:57   来源:光明网   陈广江

  日前,有网友爆料,陕西安康市旬阳县吕河镇出现一幅“严厉打击借助媒体泄私愤、谋私利、造事端等行为”的标语,落款为“吕河镇党委、政府宣”。镇政府办一名工作人员称,当地已意识到标语不妥,已撤下。据悉,旬阳县曾发文,要将“无理缠访”写入该县县志。(5月12日《重庆晨报》)

  雷人标语是见不得光的,所以上述标语刚被曝光,当地马上就意识到了“不妥”,随即撤下。但墙上的雷人标语易撤,心中的“雷人思维”难除,所以公众不能仅仅把它当笑话看,还要挖挖“病根”。

  该标语“雷”在何处?首先,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可能成为泄私愤、谋私利、造事端的工具。且不说传统媒体要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伦理的严格约束,相对灵活、开放的网络空间也不是法外之地,一旦触犯底线,必然会付出相应代价。媒体记者也要养家糊口,没有人会拿饭碗开玩笑。

  更重要的是,该标语存在打压民意、拒绝监督的嫌疑。媒体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而该标语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民意和媒体的敌意,弱弱问一句:假如群众向媒体反映情况、举报问题,是否属于“严打”之列?无法打压具有合法采访权和监督权的媒体,就把矛头对准了“好事的群众”,把民情民意说成“私愤”、“私利”、“事端”,并且以“严打”相威胁——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在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少数地方对待民意的态度以及与媒体打交道的水平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事实一再证明,越是千方百计捂着、掖着、盖着,越是害怕媒体报道,越容易引发群众不理性行为,越会造成更大的恶劣影响。现实中,一些恶性事件本可避免,但由于某些部门一味回避、打压,最终民愤滔天难以收拾。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代价沉重,教训深刻,该长点记性了。

  从要把“无理缠访”写入县志,到出现“严打借媒体泄私愤”的标语,当地对待民意的“鸵鸟思维”和敌视心态已暴露无遗。这不仅令人心寒齿冷,而且很危险。所以说,撤下标语的同时,更要换换思维。这都什么时代了,还搞几十年前的老一套?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征拆标语 莫成“过街老鼠”    2016年05月26日
  • ·交警罚抄20遍标语是以情代法    2016年04月20日
  • ·“诅咒式”标语背后的懒政思想    2016年04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