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雷人标语里的暴力色彩与精英情怀

2016年04月01日 11:21   来源:中国青年网   张剑

  这两天,龙岩本地论坛、朋友圈流传一条“雷人”的禁毒标语:“做麻黄碱,生孩子不长屁眼。”这则禁毒宣传标语落款为“南山镇党委、政府”。网游看后广发质疑,认为政府大力宣传禁毒,值得肯定,但横幅措辞非常不雅,有“诅咒”嫌疑。(3月31日《海峡导报》)

  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考量,标语其实是一种语言符号,其本质功能仍然是用来交际。只不过这种便于识记、利于吟诵的表达形式在时代的累积中被附加上了“宣传”的功能色彩。如果从标语的最终归宿点看,“生孩子不长屁眼”式的雷人标语也谈不上有多大的原罪,它的终极目的并非是想要诅咒孩子怎么样,而是为了达到警示和预防的目的。但是,在公共空间里,标语符号却又同时具备着文化传播的功能,粗鄙化的表达与浅陋式的“诅咒”,不但起不到宣传的固有效果,还会从另外的层面反证着它暴力叙事化下的雷人色彩。

  可能在制作这条标语的人看来,标语的宣传对象主要是普通大众,因此,其语言越粗鄙,表达方式越低俗,便越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震慑效果。这乌托邦的思考方式,其实是在用偏激的精英视角看待底层民众的交际用语。诚然,对于普通大众来讲,标语越接近生活、越接地气,它带来的宣传效果就越大,但这并不代表它就可以和粗鄙与浅陋划上等号。因为即便民众的话语体系再“下里巴人”,但在公共场合,他们也有权拒绝精英视角下的话语伤害。

  而从另外的角度看,这样的标语还从权力不平等的视角折射出了镇政府在标语制作上的话语霸权,这种单向度的话语呈现,不管是在其表达内容上、还是想要达到的目的上都体现出了不容置喙的目的合理性和强制性。这种只管目的而不注重程序的做法,其实就是工具理性的外在表征,它与现代社会所推崇的价值理性大相径庭。试想,如果普通民众也有设计宣传标语的权利,如果政府在挂出标语前征求一下民众意见,那么,这种缺乏人性关怀的粗鄙话语又怎么可能公然亮相。

  从根本上来说,雷人标语的出现,其实质是人文意识缺乏下官方机构用精英视角俯视民众的产物。在一些掌握话语权的官方眼里,民众其实只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无关尊严、不涉美丑、更不体现价值,在这种话语体系下,个体权利便不可避免的被官方话语所代替,进而演化成一种软暴力,并在精英思维的推动下体现着它的强制性与服从性。试问,如果那悬挂在街上的标语不被网友拔出来一阵狂轰,当地政府还会意识到标语之中隐藏的暴力与粗鄙么?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小标语里也有大世界。它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在文明社会,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其他人员,其观察民众的方式绝不该以俯视的姿态,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平等地保护他们应有的权利,这既是政府机构最基本的职责要求,也是推进现代社会走向文明的必然体现。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征拆标语 莫成“过街老鼠”    2016年05月26日
  • ·交警罚抄20遍标语是以情代法    2016年04月20日
  • ·“诅咒式”标语背后的懒政思想    2016年04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