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初兴起时的火热,创客在媒体中的身影近来似乎有些褪色,资本市场也伴随着股市的起伏从盛夏进入深秋。在我看来,创客已经进入了冷静期。这种冷静和调整非常有必要。
记得2015年曾有一篇《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章大意是说,过去两年时间里,每天都有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也有创业项目终止、倒闭。2014年全年,拿到A轮投资的企业高达846家。但是,上述企业上半年只有大约1/4拿到了B轮融资,不少创业项目很可能会经历洗牌。
为什么会这样?很多创业公司都有这样一个逻辑:不赚钱不要紧,我们只要能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就能拿到足够多的钱,就能做足够多的推广,似乎创业就是融资、推广、拉用户,周而复始,循环反复,所以,在“滴滴”带头下,很多行业都开始血雨腥风的补贴大战,以为有钱就能要整合整个行业,打通产业链,搭建大平台……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创业的根本:生存下去,创造价值。毫无疑问,创业就是把创造价值当成自己的事业。记得去年马云在给我们湖畔大学一期学员上课时说到,做企业首先要活着,然后再想办法活长久,偶尔有点小高潮,天天高潮是会死人的。确实如此,我见过很多创业公司一上来就是高潮,可惜绝大多数好景不长。
去年年底,我去了趟硅谷,感觉美国的创业者不像中国创业者那么狂热。一到周末,创客空间里基本上没什么人。仔细一问,才发现很多创业者都是基于某项技术革新的创业,至于送快餐、美甲、洗衣、洗车、找家教、卖宠物等等O2O的项目却难寻踪影,甚至他们对O2O的概念也一脸茫然。中国创客们喜欢制造一些新概念、新名词,喜欢一哄而上,但是很多都缺乏冷静和底层思维,最后不了了之。
说到冷静,我不得不谈一谈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我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大学生休学创业。创业就像打仗,大学一毕业就去创业,等于刚招来的新兵没有经过训练就上战场,被对手干掉肯定是大概率事件。而就业就像是训练,绝大部分成功的创业者首先是好的就业者,只有极少数天才大学一毕业就创业,或者辍学创业,这种成功的案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很不幸这种缺乏普遍意义的个案被不断神话,成为那些浮躁的创业者聊以自慰的精神鸦片。
同样,面对各大高校一哄而上的创业课,我也不无忧虑。甚至很多中学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创业大赛,实在是令人无语。很多教创业的老师,自己一天业也没创过,怎么能教人创业?从社会上聘请创业导师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由于企业家非常忙碌,有些也未必能讲,所以创业导师制度很多也有名无实。我本人也被多所高校聘为创业导师,但有些大学证书发完之后就再也没有和我联系过。
作为创客,身处创业热潮仍需守住“优雅”,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冷静,创业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更稳。▲(作者是品牌联盟咨询股份公司董事长)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