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创业失败后再出发

2016年07月12日 08: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黎涛(皮皮速达、学生卫士合伙人)

  大家都知道,创业成功是个小概率事件。可真的经历过失败,才会更加深刻地明白,一次成功真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我第一次创业始于2014年,那时“滴滴”爆红,O2O火得一塌糊涂。我们几个对互联网了解不够深的人就想当然觉得,打车这事儿都有这么大市场,其他领域是不是也能风生水起?

  恰好,我们这群人里有几个是做物流的。大家一合计,“快递和出租车的模式类似,而且国内快递市场也不够透明,咱们把‘滴滴’的办法搬过来,不是一块好蛋糕吗?”

  我们做起了“皮皮速达”。说到底,就是一个类似“滴滴”的软件,让快递小哥们自己可以接单派单。

  想得很美,现实却让我们大跌眼镜。快递和出租车行业看起来类似,其实千差万别。首先,快递员主要依靠分发天猫等固定大客户的单子,对零散的小单不屑一顾;其次,不同于出租车、快车的供大于求,快递员每天接已有的单子都忙得昏天暗地,对于新来的生意积极性不高。

  结果,这次初体验就以惨败而告终了。虽然说一切都有把握的创业就不算创业,但不了解行业,自以为有希望——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确实让我们吃了大亏。

  第二次创业,则有点机缘巧合:朋友为我们介绍了一名有些闲钱的投资人。这位投资人的儿子正上初中,每天总拿着手机玩个不停。他就想让我们开发一个根植在手机内部的监控程序,不仅可以观察孩子所在的位置,还要能检查其正在操作什么程序;必要时,可以把手机锁定,变成一个只能通话的“老人机”。

  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学生卫士”这个项目是出于投资人自己的爱好,本来就具有“原罪”。总之,程序推出后,走到市场推广起来步履维艰。

  为了保证监控和锁定的质量,研发出的程序必须要在生产时就植入手机内部;换句话说,我们无法像应用商店里的App一样那么轻松,必须自己生产手机或者找厂家合作。

  这在一开始,就极大地限制了我们的发展空间。毕竟初创团队没有那么多资金自己生产手机,所以只能找品牌厂商合作。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大厂,人家又实在信不过我们这种小团队,只肯拿出小部分销量差的机型供我们安装这一软件。

  在种种限制下,“学生卫士”的市场前景可见一斑,前期没怎么考虑成本、推广等问题成了它受限的主要原因,我们毫无疑问地又一次失败了。

  一次死于前期没调研好市场,一次死于后期的推广生产阶段——其实在这两次尝试中,我们都有自己的优势,甚至很多人都很看好。但真的操作起来,会发现做再多的“沙盘推演”,都无法涵盖真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造成这种情形,一方面是由于创业中的“坑”实在太多,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另一方面是因为形势变化太快,需要调整改变的东西太多了。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在走一个迷宫,即使小心翼翼,也可能走进死胡同。

  现在,我觉得要想让创业变得尽可能靠谱,一要对自己的行业足够了解,真正吃透它涉及的技术和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任何一知半解或者“自以为”,都可能导致项目从诞生起就是个错误;第二,效率一定要高,团队一定要团结,尽量积累丰富的资源以备用。

  做到这些后,你可以在晚上入睡前“祈祷”一下,祝福自己的公司一切顺利:因为即使你把上述两点都做到了,成功的概率也不是很高。毕竟,能决定一个创业公司生死的偶然事件实在太多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疑惑,“大哥是不是在给我们熬毒鸡汤,劝我们不要创业啊?”绝对不是。就像我自己,虽然失败了两次,可现在又和北师大的一个团队合作,计划做在线教育服务项目。

  对于大部分创业者来说,一次即成功是不可能的神话,甚至毫无过错都会换来失败的苦果。但反过来说,无论成功失败,创业的过程本身都足够激动人心。我身边的很多连续创业者,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不甘心”——每一次新尝试,都比上一次更好,这会让你觉得距离成功更近,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理解了这其中的愉悦,就不会再觉得连续创业是件“苦大仇深”的事儿了。

  总之一句话,无论是初创,还是“二战三战”,每一个创业者都应该学会乐观:不要总想着自己失败的几率有多大,一直盯着希望,你会有更好的心情和未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程盟超采写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