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如何看待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富国家”?

2015年10月16日 15: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面对国外机构得出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富国家”的结论,切不可当真,不可将其当作自豪和骄傲的资本。对中国来说,当前最紧迫的问题,还是要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以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图片说明:瑞信发表的最新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全球最富裕的三个国家分别是美国(85.9万亿美元)、中国(22.8万亿美元)及日本(19.8万亿美元)。

  据媒体报道,投行瑞信13日发布的最新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富裕国家,以中产阶级人数计,中国以1.09亿名位列全球之冠。

  显然,这又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统计数据。对这样的数据,除了听听之外,没有任何值得炫耀和骄傲的。想一想,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产阶层的人数才1亿多,即便计算其在成人人口中的比重,也才只有11%,怎能用“富”字来形容呢?又怎么能够称得上“全球第二富国家”呢?

  我们并不否认,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居民的财富也在不断增加,中产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多。但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体制、分配秩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常见多发,社会财富分配出现了与经济实力不相适应的情况,中产阶层扩大的步伐,明显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高收入阶层占有的社会财富比重过高、集中速度也太快。

  正是因为中产阶层的比重过低,而社会财富又主要集中于少数富人手中,导致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以下的人数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以上的人数,而贫困线以下的人数也高于高收入人数。按照收入分配橄榄法则,在这样的格局下,社会稳定的基础显然是不坚实的。这些年来,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仇富现象日益加重,很大程度上,都与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中产阶层人数过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线以下的人群规模过大有关,也与民众的心理失衡有关。

  有人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期,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中国将有可能深陷其中。对此,李克强总理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表示,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中高速增长。李克强总理的表态,算是对中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论调的一种回应。这样的回应,既表达了中央的信心,也说明“中等收入陷阱”对我国来说,是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面对国外机构得出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富国家”的结论,切不可当真,不可将其当作自豪和骄傲的资本。对中国来说,当前最紧迫的问题,还是要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以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收入分配体制、理顺分配关系、切断影响收入分配的各种因素,进一步扩大中产阶层的比重、减少社会贫困线以下的人数、抑制高收入人群对财富的聚集,从而有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使中国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就眼前来看,毫无疑问应当把稳增长、惠民生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民生的做法,避免给经济社会发展留下新的隐患。一方面,稳增长必须保,必须达到目的。因为,没有经济增长做保障,没有经济稳定做支撑,一切都将成为空话。另一方面,也绝不能为了稳增长而置民生于不顾。前些年,为了经济增长速度,放任房地产市场的恶性发展,过度容忍地方政府的大拆大建,造成民生与发展明显脱节,最终还要再来补课。

  要知道,补课的代价往往要比正常情况下付出的精力更多。而更重要的是,即使课补得再好,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威信也已经打了折扣。因此,在稳增长的过程中,不能再出现民生滞后的问题,不能再出现公共设施、公用事业、民生服务不配套的现象。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的“第二富”、“第一富”才会有含金量,否则就是中看不中用。

  所以,面对越来越多的针对中国的各种“利好”或“利空”消息,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正确应对,既不要被“利好”麻痹,也不要被“利空”吓倒。有些“利好”,有可能是相关国际机构在有意诱导、误导舆论,以给中国发展增加负担;而有些“利空”,则可能是相关机构有意做空中国,以干扰中国的正常发展。无论如何,只要我们自己坚定发展目标、坚定发展信心,就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中产一亿人就是全球“第二富”了?

         全球第二富呼唤青年更努力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