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不能成了长官意志

2015年07月27日 11:19   来源:荆楚网   谢晓刚

  位于陕西东南部的旬阳县,7月25日因一项“缠访者进入县志留‘恶名’”举措备受关注。南都记者获悉,作为“扭转社会风气”的新机制,这项举措最早于该县的县委全体会议上提出。不过,尚无消息证实已经有“缠访者”被记入县志。(7月26日《南方都市报》)

 

  据悉,“将无理缠访记入县志”的提法,最早来自旬阳县委书记6月23日在该县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后经程序加冕而成为地方新规。作为“扭转社会风气”的新机制,旬阳县规定,对确属“扯皮”、无理缠访的、经听证后继续上访的,确定为旬阳“老扯”、“麻名儿”、“燃筋头”,记入旬阳县志;非但如此,还要求“县电视台要制作评论节目,让公众知晓,让社会评议”。总之,就是要调动一切舆论资源,将“无理缠访”者批倒批臭。

 

  不难看出,当地政府将缠访者写入县志,并要求“县电视台要制作评论节目,让公众知晓,让社会评议”可谓是用心良苦。树有皮人有脸,谁也不愿意遗臭万年。此举相比那些为应对老百姓上访,采取将上访者关精神病院的、关“黑监狱”,甚至送学习班的、公款陪旅游的要强的多、文明的多,不得不说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创意”。

 

  但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弄清楚,“县志”这种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它的本职工作在于忠实记录地方风土人情,换句话说,它既不能被公共权力所绑架,也不能被其所利用。历史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当下发生的事情,是非功过只能由后人评说。上访也好、缠访也罢,能否作为当地历史载入县志,这还得另说,毕竟地方志有“述而不作”之传统,缠访的对于错还不能简单地盖棺定论。所以,将

 

  “缠访者写入县志”的做法,无论从对象的圈定,还是方式的本身,都欠妥当,也有违撰写县志的初衷。

 

  因此,当地这种作法难脱长官意志左右的嫌疑。表面看去,将“缠访者编入县志留‘恶名’”对于遏制当地不断攀升的上访率会有一定的作用,实则暴露出当地管理能力上的捉襟见肘。信访工作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地方政府处理民间信访事宜,重在解决访民的权利诉求,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好民众的诉求,更无法使政府工作接地气、做到民众心坎上。

 

  县志非野史,县志非长官意志,不是你想如何写就如何写,虽然我们相信当地政府对破坏信访秩序的缠访者的治理态度和决心,但也不能以法外施加的惩罚来“遏制”,上访是法律赋予众民的权利,而政府要做的就是通过建立合法、有序的信访秩序,接纳民众的诉求和解决好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