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一些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不做周密的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就完事,成效如何反倒不重视。有农民甚至反映:扶贫项目,搞啥亏啥,农民都怕了。(6月17日《半月谈》)
@李英锋:扶贫项目本应该成为及时雨、雪中炭,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带来真正的实惠,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改善贫困人口的民生,然而,在一些地方,扶贫工作却没有扶到点子上,收效甚微,或只见投入不见效益,大量的扶贫资金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打了水漂,个别扶贫项目适得其反,成了“伤民产业”,损害了贫困人口的利益,伤了百姓的心。这样的效果浪费了扶贫资金,违背了扶贫的宗旨,辜负了老百姓的期望。
扶贫之所以难以开花结果,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或部门的扶贫方式过于粗放,有些扶贫单位习惯于行政主导,以我为主,确定扶贫项目时自以为是,想当然,拍脑门,盲目地让贫困户种这个、养那个,以至于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不切合实际,不符合农民口味,不符合市场需求;有些扶贫单位习惯于简单僵硬地平均分配扶贫资金或物资,划分扶贫资金的使用比例,习惯于赠予式扶贫,以为把扶贫资金、物资发到贫困户手中就完成了任务……粗放式的扶贫实质上是一种懒政,是一种形式主义,是诚意不足、责任心不强的表现,是一种浮躁病、短视病。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