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扶贫要破三道难关

2016年07月19日 08:4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当下,在脱贫攻坚战中,保险扶贫正成为金融扶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宁夏为58万贫困人口提供的“脱贫保”,到河北阜平创新的“金融扶贫、保险先行”模式;从云南昭通医疗费用“一站式报销”,到河南兰考的“脱贫路上零风险”,保险业正通过保险机制的精准优势,在农业保险、大病保险、创新支农融资等诸多方面,显示出防范和化解扶贫风险的重要作用。

  但是,要想大规模发挥保险的扶贫作用,还有三道难题待解。

  第一道“坎”,是建立长效的政保合作机制。

  近年来,地方政府与保险机构合作推进保险扶贫,成了众多地方扶贫工作的重要模式,需要谋求长期合作规划、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目前,不少地方的政保扶贫属于短期合作,有些合作对象甚至是一年一招标,无法保证合作的长期性,甚至可能因为竞标公司之间的竞争,或政府部门重价不重质的心理,影响到日后的保险扶贫质量。笔者近期在基层采访时,就听到过类似的担忧。

  可喜的是,保监会和国务院扶贫办日前联合召开的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各级扶贫部门要将保险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与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建立工作联动长效机制,“长效”成为保险扶贫政保合作的发展方向。

  第二道“坎”,是创新扶贫保险产品。

  保险扶贫对险企来说并不陌生,多年前,保险业已经专门针对农村和农民推出了包括小额保险、农房保险、农业保险在内的多种扶贫保险。只是,大规模的扶贫保险还是个新课题。

  如何解题?答案就是精准对接。精准对接的精髓是创新,简单地改造现有产品是不合时宜的,创新的重点在于瞄准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分类开发、量身定做扶贫保险产品。比如,健康保险服务,可研究大病保险如何向贫困人口倾斜;产业脱贫保险,可探索推广“保险+银行+政府”的多方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第三道“坎”,是控制保险扶贫中的风险。

  就保险扶贫而言,目的在于扶贫而不是赢利,但保持不亏或不能大亏则是保险扶贫长效经营的底线,考量着保险机构的综合经营能力。日前出台的《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更是让保险机构可以踏踏实实搞好扶贫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对扶贫保险业务实行差异化考核,贫困地区保险机构因扶贫保险业务导致的亏损不纳入绩效考核;同时,鼓励保险资金以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民生工程建设。这相当于给保险扶贫提供了一条降低风险的途径。

  总之,保险扶贫只有迈过这三道“坎”,才有可能闯出一片新天地,提供贫困地区真正需要的脱贫保障。(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江 帆)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