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出海”重在疏通行政经络

2015年05月04日 06:5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刘艳

  4月29日国务院推出新规,国字头政令文件签发周期不得超过7天,对于符合政府公开信息范围的文件要求签发与公开同日。此项改革措施剑指“政令难出中南海”的顽疾。

  政令不畅是一种行政“慢性病”,仅靠精简行政事项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很难达到根治的目的。行政流程繁冗就像病菌一样融入到行政运行体系的血液中,亟须精细调养进而疏通整个经络。这种精细调养主要体现在标准化、精细化、创新化这“三化”。

  首先,行政管理流程标准化将让政府职能转变过程减少行政成本的新增量。本次国务院针对内部行政流程的新规,首次精确设定文件签发日期要求,这是治理繁文缛节的一个开端,标志着行政机构改革正在从大刀阔斧走向精耕细作,公共服务标准化是公共治理发展的一个方向。尽管公共事务中有很多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但是量化与标准化并非同义词,标准化更加注重对行政程序的行为规范设定与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考量依据,以此来为新的治理行为建立科学依据。持续的简政放权已经让很多原本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行政职能部门转向了新的公共服务领域,但是出于对新业务的陌生,在文件签发过程中形成了先观望再掂量最后勉强签发的状态。这种行政行为惰性直接转化为影响政策执行效率的行政成本,而这种惰性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来相关规定中对文件签发的时间期限没有明确规定,给懒政留下了可乘之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部门心态根深蒂固。

  其次,国字头政令限期7天出海体现出的改革底气最终要建立在行政管理精细化的基础上。精确到天数的文件签发要求将倒逼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公共决策机制。面对日新月异的改革环境,决策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政策效果的高低,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争分夺秒的过程,很多企业和老百姓的投资和消费预期需要及时准确地通过公共政策传递出的信号来预判。可以说,政策文件的签发时间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转。如果国字头的文件签发都出现了低效运转,很难想象改革政令下发到地方基层的困难程度,政策传达的“最后一公里”将是非常艰难的一段路程,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也是很难得到保障的。

  最后,严谨的时间期限要求不断创新治理模式,让改革政令通畅。在新规中,不仅规范了文件签发的精确时间期限,更是要求相关部门务必做好政策解释和舆论引导工作,体现出文件限期签发不仅是科学行政的严谨问题,更是一种公共治理艺术的表现。无论是多么科学严谨客观的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公众的理解和信任问题,在大数据与自媒体等新兴传播手段兴盛的当今社会,如果政策部门不能坚持创新出更有效的传播引导方式,即使文件签发与政令传达的速度再快,也是事倍功半。舆论引导是政策意图传播的第一关,也是保障改革血脉通畅的第一步。若想政令出海并且顺利走完政策最后一公里,需要创新和建立公众参与式的公共治理模式。

  总之,如果说这轮行政改革的前半段我们追求更多的是速度与激情,现在步入改革深水区,我们更要注重速度与质量。打通行政的经络,让各种利国利民的政策红利能够畅通无阻的惠及全社会。大刀阔斧的壮士断腕改革精神,最终要通过精雕细刻一个又一个行政流程和决策环节来进行诠释。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