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栋:外资银行获“国民待遇”后切莫“放松”监管

2014年12月23日 06: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张国栋认为,在放宽准入条件,张开双臂,迎接外资银行进入的同时,切莫有意无意地“放松”监管。相反,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措施,提高监管能力,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监管合作能力。要通过有效的监管,做到防范为主,确保国民的“钱袋子”不受损失,更好地为银行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服务。

外资银行获“国民待遇”

资料图片(图片来源:严大明/东方IC)

  日前,国务院公布今年第二次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专家表示,外资银行此次“松绑”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同时,外资银行在我国获得“国民待遇”后,未来发展前景将更好。(1222日《中国证券报》)

  外资银行获得“国民待遇”,意料之中的事情。这也是深化银行业对外开放,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我国银行业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需要。

  有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42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1家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的快速扩张,在2007年获准转制,但近两年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业绩增速和市场份额都呈现下滑势头,市场占比有减无增。准入条件限制较多、资本约束较为严格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按修改后的条例,外资银行申请开展人民币业务将更便捷。条例将外资银行设立分行的条件放宽,并去掉了不少于1亿元营运资金的要求,唯一或者控股股东应在境内已设代表处2年以上等限制条件也被删除。这不仅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也意味着今后将有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国内。

  无论对“老外”还是对客户,乃至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而言,外资银行在中国获得“国民待遇”都应该说是一件好事。就像专家所分析的,我们一直强调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无论中资还是外资,国有还是民营,在政策、法规上都应该一视同仁,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进一步统一中外资银行准入标准势在必行。

  但必须指出的是,放宽外资银行准入和经营人民币业务条件,不能光看到其“有利”和“必行”的一面,还必须正视其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隐患,更不能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而一叶障目,盲目乐观,“放松”监管。

  不可否认,外资银行管理规范、不良率低、业务发展比较稳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其在管理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未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有着良好前景,国人也希望它进来。但银行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业,不是寻常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可“OK”的事。从这一意义上说,客户认可不认可、相信不相信是一方面,监管部门如何把好关,如何才能给人们吃上定心丸,真正让外资银行成为我国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是更重要的方面。

  事实上,虽然我们已经有一套以提高外资银行自身风险抵御能力为根本,以跨境监管合作为手段,以梳理完善外资银行监管“工具箱”为关键切入点的跨境风险传染应对机制,但目前外资银行风险跨境传染的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在华外资银行的公司治理还不完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不容忽视,如何有效监管外资银行的运行,仍然面临挑战。

  这提醒我们,在放宽准入条件,张开双臂,迎接外资银行进入的同时,切莫有意无意地“放松”监管。相反,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措施,提高监管能力,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监管合作能力。要通过有效的监管,做到防范为主,确保国民的“钱袋子”不受损失,更好地为银行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服务。(中国经济网网友 张国栋)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互联网金融倒逼银行业革自己的命

     商业银行应将坏账处置交给市场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