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麦茬的命运不应只是“一把火烧掉”

2014年06月13日 11:1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石广田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麦茬曾经很金贵,金贵到有些人为争一垄麦茬,不惜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那时候,农村还没有“分田到户”,大家都不富裕,连烧火做饭的柴火都少得可怜。为此,生产队会把麦茬当柴火按人头分给每个家庭,人们再全家一起去拔麦茬。

  有些精明的村民,在割麦子时会留一手。他们故意把麦茬剩得高高的,这样柴火就能多出不少。不过,分麦茬是要抓阄的,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偷偷留高麦茬的人如果没分到自己想要的那一份儿,自然要心生怨气。

  “分田到户”以后,煤炭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麦茬没有了用处。为了不影响下一季作物的播种和生长,人们在割麦时镰刀几乎挨着地皮,麦茬变得又低又整齐。这样做还有另一层考虑,那就是麦秸的数量多一些,卖给造纸厂的时候能多收入几块钱。

  2000年以后,联合收割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代替了手工收麦。这时候,麦秸几乎一分不值了。收割机割麦子按亩数收钱,自然要提高效率。它们的刀片抬得很高,这样进到机器里的麦秸就少很多,既省油又加快了进度。麦茬是高是低,在机少麦多的情况下,人们已经顾不得较真了。

  每到收获季节,收割机“轰隆隆”地开过去,烟尘散尽,留下一垄垄高高低低的麦茬,像技术不甚高明的乡村理发师剃过的癞痢头。心急火燎忙着种地的村民们,一看到它们就心烦意乱。

  为了不让高高的麦茬影响秋季庄稼的生长,上了年纪的老农会扛起锄头,在骄阳下把麦茬一垄垄锄掉。年轻人则没有这么“傻”,他们打工一天能收入100多元,懒得去受锄麦茬的“活罪”。

  近几年,乡村干部开始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利国利民。”实际上,除了让庄稼秸秆留在田里慢慢腐烂,他们并没有提供可以利用的新技术,“综合利用”仅是一句口号而已。

  于是,烽烟四起,“噼噼啪啪”的火头随风漫卷,田野变成了战场。村干部、乡干部疲于奔波四处灭火也无济于事,一会儿工夫就留下一片片焦黑。这就是一季麦茬的现实命运。

  我时常想,如果有那么一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真的能够变废为宝,麦茬的命运应该不会只能“一把火烧掉”吧?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