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禁烧秸秆而对麦茬限高10厘米,安徽太和县的这一举措日前在网上引发争议:因为限高增加了农机收割的成本,导致很多收割机离开,并引起种植户的担心,不少网友则批评麦茬限高系“拍脑袋的决定”。对此,当地回应,将会以补贴的形式降低农民的成本。(6月3日南方都市报)
安徽太和县推出“麦茬限高”新政,将麦茬限高10厘米。留在田里的麦茬,“身高”不得超过10厘米,有关部门能否解释其中的科学依据呢?难道这样的高度,农户像“星火燎原”都很难?
要知道,农户焚烧秸秆,不仅仅是焚烧麦茬,还会焚烧收割下来的麦秆;也可以将麦秆运走后,再焚烧汇拢起来的秸秆渣渣,因为这些渣渣里头有不少成熟了的草籽儿,烧掉了省心。农户焚烧秸秆,不仅仅是焚烧麦秸秆,还可以焚烧油菜、蚕豆等秸秆,对这些“编外秸秆”的焚烧该怎么办呢?正如有网友所批评的那样,这“又是一个不接地气的规定”。
“麦茬限高”新政,带来的潜在问题不能不考虑。一是恐怕难以有效遏制秸秆焚烧。譬如农户严格执行“麦茬限高”新政了,他们不烧麦茬而改烧其他秸秆物,政府部门有应对措施吗?二是限高增加了农机收割成本,导致很多收割机被迫离开,误了农户抢收抢种时节咋办?三是政府部门承诺以补贴的形式降低农民的成本,这样的额外财政开支是否合规合情?
其实,禁烧秸秆需要宣传和发动,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需要提供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及途径,让农户没有利用无门之忧;更需要严格执法,让农户不愿烧、不敢烧、不能烧。“麦茬限高”新政,也许追求的是一种新奇,是一种冲动,难怪其一出台便招到网友的围观与评论。
秸秆禁烧工作松懈不得、马虎不得,地方政府部门须亮实招、出高招、想妙招。“拍脑袋的决定”,往往会在实践中遭遇“肠梗阻”甚至“胎死腹中”,有关部门不妨多接地气走基层,多面向群众搞好调查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秸秆禁烧办法。“限高新政”也许看起来很美,实际中并非楚楚动人。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