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麦茬限高”新政也许看起来很美

2014年06月03日 14:34   来源:荆楚网   钱桂林

  为禁烧秸秆而对麦茬限高10厘米,安徽太和县的这一举措日前在网上引发争议:因为限高增加了农机收割的成本,导致很多收割机离开,并引起种植户的担心,不少网友则批评麦茬限高系“拍脑袋的决定”。对此,当地回应,将会以补贴的形式降低农民的成本。(6月3日南方都市报)

  安徽太和县推出“麦茬限高”新政,将麦茬限高10厘米。留在田里的麦茬,“身高”不得超过10厘米,有关部门能否解释其中的科学依据呢?难道这样的高度,农户像“星火燎原”都很难?

  要知道,农户焚烧秸秆,不仅仅是焚烧麦茬,还会焚烧收割下来的麦秆;也可以将麦秆运走后,再焚烧汇拢起来的秸秆渣渣,因为这些渣渣里头有不少成熟了的草籽儿,烧掉了省心。农户焚烧秸秆,不仅仅是焚烧麦秸秆,还可以焚烧油菜、蚕豆等秸秆,对这些“编外秸秆”的焚烧该怎么办呢?正如有网友所批评的那样,这“又是一个不接地气的规定”。

  “麦茬限高”新政,带来的潜在问题不能不考虑。一是恐怕难以有效遏制秸秆焚烧。譬如农户严格执行“麦茬限高”新政了,他们不烧麦茬而改烧其他秸秆物,政府部门有应对措施吗?二是限高增加了农机收割成本,导致很多收割机被迫离开,误了农户抢收抢种时节咋办?三是政府部门承诺以补贴的形式降低农民的成本,这样的额外财政开支是否合规合情?

  其实,禁烧秸秆需要宣传和发动,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需要提供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及途径,让农户没有利用无门之忧;更需要严格执法,让农户不愿烧、不敢烧、不能烧。“麦茬限高”新政,也许追求的是一种新奇,是一种冲动,难怪其一出台便招到网友的围观与评论。

  秸秆禁烧工作松懈不得、马虎不得,地方政府部门须亮实招、出高招、想妙招。“拍脑袋的决定”,往往会在实践中遭遇“肠梗阻”甚至“胎死腹中”,有关部门不妨多接地气走基层,多面向群众搞好调查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秸秆禁烧办法。“限高新政”也许看起来很美,实际中并非楚楚动人。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