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麦茬限高勿因偏见否定

2014年06月04日 07:34   来源:法制日报   乔杉

  为禁烧秸秆而对麦茬限高10厘米,安徽太和县的这一举措日前在网上引发争议:因为限高增加了农机收割的成本,导致很多收割机离开,并引起种植户的担心,不少网友则批评“麦茬限高”系“拍脑袋的决定”。对此,当地回应,将会以补贴的形式降低农民的成本(6月3日《南方都市报》)。

  把“麦茬限高”称为“拍脑袋的决定”,大致可以看出舆论对于这一举措的态度。并不否认安徽太和这一举措在细节上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就总体而言,不能说“麦茬限高”没有意义。

  每到农忙时节,弥漫开来的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可谓是“难言的痛”。就当前现实来看,最实用最广泛的还是秸秆还田,也就是把秸秆打碎后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可秸秆还田受到秸秆高度的影响,秸秆超过10厘米很难直接还田。这也是“麦茬限高”的意义所在。如果说这两年政府在秸秆禁烧上取得一些成绩的话,那很大功劳得益于大量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就目前来看,还没有其他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取代秸秆还田的作用。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太和的某些细节值得探讨。比如说,补贴到底是应该给购买收割机、粉碎器、打捆机等器械的农户,还是直接发给种植户?补贴标准能否再提高一点?这都值得商榷,但简单地否定实不可取。种种非议,折射出“陌生与偏见”。具体表现为,说起来人人关心农村,可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农村。而对于农村基层发生的一些情况,一些人不调查不研究,只凭一时情绪作出习惯偏见。这种“陌生与偏见”,在“麦茬限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大敌。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