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茬限高勿因偏见否定

2014年06月04日 07:34   来源:法制日报   乔杉

  为禁烧秸秆而对麦茬限高10厘米,安徽太和县的这一举措日前在网上引发争议:因为限高增加了农机收割的成本,导致很多收割机离开,并引起种植户的担心,不少网友则批评“麦茬限高”系“拍脑袋的决定”。对此,当地回应,将会以补贴的形式降低农民的成本(6月3日《南方都市报》)。

  把“麦茬限高”称为“拍脑袋的决定”,大致可以看出舆论对于这一举措的态度。并不否认安徽太和这一举措在细节上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就总体而言,不能说“麦茬限高”没有意义。

  每到农忙时节,弥漫开来的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可谓是“难言的痛”。就当前现实来看,最实用最广泛的还是秸秆还田,也就是把秸秆打碎后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可秸秆还田受到秸秆高度的影响,秸秆超过10厘米很难直接还田。这也是“麦茬限高”的意义所在。如果说这两年政府在秸秆禁烧上取得一些成绩的话,那很大功劳得益于大量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就目前来看,还没有其他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取代秸秆还田的作用。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太和的某些细节值得探讨。比如说,补贴到底是应该给购买收割机、粉碎器、打捆机等器械的农户,还是直接发给种植户?补贴标准能否再提高一点?这都值得商榷,但简单地否定实不可取。种种非议,折射出“陌生与偏见”。具体表现为,说起来人人关心农村,可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农村。而对于农村基层发生的一些情况,一些人不调查不研究,只凭一时情绪作出习惯偏见。这种“陌生与偏见”,在“麦茬限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大敌。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