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瑜:高考公平才能对得起梦想

2014年06月07日 06: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多年以后,或许想不起曾经做过什么数学题、背过哪些古诗,但一定不会忘了那个踌躇满志、发奋学习的自己。这就是高考的最大魅力,任何时候想起都会怀旧,怀念那种渴望奋斗的青春姿态。

高考

图片来源:陈学纶/东方IC 

  又是一年高考时,各种关于高考的信息扑面而来,陪考房、拜神明、营养餐……精明的商家只要为商品贴上“高考”标签,家长便不惜血本为孩子消费。还有预测高考期间媒体报道的,诸如各种忘带准考证、考生遇堵路人帮忙、迟到不让进考场、家长组人墙封路等等。一场考试,既全民紧张,又夹杂各种戏谑狂欢,被赋予了太多意涵。 

  1977年至今,高考成为无数年轻人走向更高发展平台的重要一步,它也是目前公认最公平的考试。在这场考试里,拼亲爹拼干爹等场外因素被降到最低,可以说是全凭自己的努力,汗水都闪烁着青春的光芒。多年以后,或许想不起曾经做过什么数学题、背过哪些古诗,但一定不会忘了那个踌躇满志、发奋学习的自己。这就是高考的最大魅力,任何时候想起都会怀旧,怀念那种渴望奋斗的青春姿态。 

  社会发展至今,“一考定终身”不再是铁定规律。有人调侃,“毕业前,学霸要和学渣好好吃顿饭,也许当你有天去搬砖时,学渣已混成了包工头”。高考并不是人生终点,而是人生起点,成绩好坏决定不了谁是人生赢家,学习能力高下、有无人生理想才决定谁能走得更远。何况,有些省份已经开始尝试不再“一锤定音”的录取模式,加入考察学生平时成绩等内容,新的招生模式既是为更公平地选拔人才,也是为高考改革探路。 

  高考虽涉及青春与梦想,但也只是一场考试,决定不了人生的全部,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承载社会阶层流动与公平上升的重任。“漂二代”回乡高考,因父社保未满三年被拒考试……透过个体悲情,我们看到了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的裂痕。既然是一场考试,尚不论个人能力高低,至少应该让所有学生有公平的参试资格,人为设置种种隔阂,既对个人不公,也是社会发展的损失。 

  一些城市已逐步放开异地高考,也算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异乡人来说,想在一个城市稳定下来,首先考虑的就是子女教育问题。孩子在学校不受歧视,能公平接受教育、参与竞争,是家长最大的希望。放开异地高考,给那些像候鸟一样生活的人一个稳定的希望,也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就目前来说,教育体制的积弊太深,全面放开异地高考阻力重重,关于高考的诸多争议也由此而来。同一份试卷,省份不同,录取成绩相差甚远;高考大省,学生朝阳般的年纪却暮气沉沉,十分努力才能有一分收获…… 

  在高考期间谈论高考,怀旧也好,批评也罢,只是希望借这个时间点重新审视高考,重提高考改革。它虽是一场考试,却或多或少关系着命运转折,只有尽最大努力,从制度上、程序上保证公平、公正,才能对得起“梦想”二字。(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高考寄语:勿负青春,勿伤公平

     高考权利岂能因异地被剥夺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