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重在家园建设

2014年04月09日 08:27   来源:人民日报   王红艳

  近年来,社会治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实践中,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倾向。一是唯工具论,认为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服务经济发展;二是唯稳定论,认为社会治理的目的仅仅在于维护社会稳定。现实语境中,这两种倾向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如果推向极端,就可能步入本末倒置或者主次不分的境地,进而无法实现有机的而非机械的团结。

  社会治理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人类是具有群居偏好的高级动物,渴望并追求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而社区和社会组织,强调以共同关系和社会互动为基本构成要素,在满足成员的基础性精神需求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社区和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单元,在这个意义上,加强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本质上就是加强家园建设。或者说,加强社会治理,目的就是加强家园建设。

  在现阶段,这一论断具有特殊意义。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表现出财富大增加、社会大流动、身份大转变、结构大改变等鲜明特点。换言之,我国社会正在面临一次崭新的重构。在单位制已然式微、小家庭成为主要社会细胞的情形下,何处才是抵御社会原子化、碎片化的堡垒,何处才是安放漂泊心灵的港湾,何处才是我们的家园?此时,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不过,社区和社会组织不会自动成为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家园,需要我们付出扎实的努力。最近,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基层社会治理与民主建设”项目组在成都调研时发现,该市下辖的一个社区组织,通过培育社区内部的社会资本推动社区发展,努力培养以社区内部居民为成员的草根型社会组织,以社区居民为参与主体,因地制宜地策划和实施劳动项目和活动项目。他们通过“义仓”“义集”“义坊”“义学”和“义网”等方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屋顶花园开发认领等特色劳动项目。这些项目,不但是社区居民交流信息、密切联系、参加劳动和参与活动的平台,还是汇集爱、转化爱、学会爱和传递爱的平台。

  一旦行动起来,社区成为“家园”的梦想也就近了。诚然,把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成家园的具体方式有很多,但正如成都案例所诠释的,家园建设的要义在于做好“共”和“爱”两个字的文章。只有通过共同劳动、共同活动,我们才能形塑共同关系;只有加入互助友爱,我们才能加固、拓展和深化共同关系;只有伴随共同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持续,成员所渴求的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才能得到满足,家园才能呼之欲出;只有社区和社会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园了,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才算真正达成。而通过这一过程,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将获得更加有力的保障与支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