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重启公共自行车:公共文明建设呼唤“家园意识”

2015年04月28日 07:40   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评论员 蒋哲

  武汉重启公共自行车,租车点正式启用的首日,有记者走访时发现,有些车辆已经被破坏。

  此前,公共自行车项目停摆,原因之一就是车辆损毁严重,如今重启的第一天,就有自行车遭到破坏,令人心痛又无奈。我们必须看到,文明进步是一个长期过程,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时间,损毁破坏行为绝不是否决或停止公共自行车项目的理由,更不应让我们丧失对这座城市文明前景的信心。

  武汉市的公共自行车重启后,公共服务的性质更加明确。公共服务全员享用,造福大众,因此对公共事业的品质维护,不仅仅是某个企业或某个政府部门的责任,其实也是全体市民的责任。

  重启后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能否顺利运行,仰赖于城市公共文明建设。一人损坏了自行车,之后使用的人就都会受影响。人人都希望城市公共环境提升,期待有个让人享受便利甚至从容、闲适的交通系统,但具体到一辆公共自行车,如果只是觉得这是“公家”的,自己不必爱惜,那么理想就成空谈。

  文明推进是渐进过程,但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都在这一过程之中,不是局外人。有时候,文明在制度层面、管理层面有了突破,但在具体方方面面的环境中,仍然需要人的配合。比如地铁拥挤的站点,现在是有专人组织排队,文明程度有很大提升,但毕竟是更高的成本付出,如果文明变为自觉的行动,那么制度内化于人与人之间的礼让,文明的效果就更加显著。

  很长时间,我们养成了制度决定论的思维,往往忽略了自我的要求。环境向着文明的方向改善,这是符合市民愿望的,这个时候,“家园意识”可能更能唤起,而主动彰显这种“家园意识”,是城市对市民提出的希望。

  同时,这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有更高要求。除了要落实对公共服务管理和监督的责任,更有义务提高公共服务的用户体验。具体到公共自行车项目,就要从完善自行车道的建设和站点设置,建立科学的等级分布,健全公共自行车交通换乘体系等下功夫,唯有成为一个让市民能够切实享受到便利的公共服务系统,才值得获得民众的推崇与爱护。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