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瑜:北京地铁调价别成一笔“糊涂账”

2014年03月23日 06:3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一个靠财政补贴维持的低价市场很难持久,也是没有效率的。地铁整体运营成本、收益是多少?怎么涨价、涨多少?公交财政补贴减少后,多余的钱怎么用?这些都应该让人看得明明白白。 

地铁涨价

图片来源:佚名 / 东方IC

  20日上午,在“聚焦改革 情系民生”形势政策报告会上,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赵磊表示,下半年将对公共交通出行系统的票制票价进行调整,实现公交车和地铁“多坐多付费,少坐少付费”,公交车和地铁价格调整将统筹考虑。(321日《新京报》)

  房价畸高、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看病挂不上号、孩子上不了好学校……生活在帝都,唯一让人有幸福感的就是这两元地铁票了。不管是4公里还是400公里,统统两元,哪怕每天上下班被挤成“照片”,还是有让人吹嘘的理由。只是,地铁要涨价了,虽然可能涨得不多,但“虾米也是肉”,为什么涨、怎么涨,都该让人看得清清楚楚。

  之前有人称,涨价缓解拥堵。北京常住人口已达2000多万,涨不涨价,刚需都在那里,没有人会因为地铁涨价而不上班。不过,作为一项奥运工程,“两元通票”的确已经“落伍”了。一个靠财政补贴维持的低价市场很难持久,也是没有效率的,这才是地铁涨价最真实的原因。

   2011年,北京市公交财政补贴总额在156.9亿元左右;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达到175亿元;2013年,更达180亿元以上。补贴数额连年增加,而地铁运营情况并不理想。以地铁4号线为例,它的租赁期有30年,建设总成本为355.5亿元,平均到每一年约为11.85亿元,但其年总收入约为5.64亿元,也就是说,每年亏损约为6.21亿元。若按当时北京市政府与港铁签订的《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特许协议》,核定票价是3.34元,以这个票价,可能在通车三年后出现盈利,若低于这个票价,则需要由财政补贴给京港地铁。2010年北京市就按协议给4号线补贴6.4亿元。

  与其他线路不同,4号线的广告收入还较为可观,每年有几千万。在地铁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制作精美的广告,但在网上及现实生活中却搜不到产品的任何信息,后来才明白那些都是杜撰的,是真正的“虚位以待”。广告位能长期空缺,也是因为地铁运营商没有压力,再不济还有财政补贴呢!

  公共补贴减轻了广大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但过低的价格无法鼓励使用者节约、高效地利用这些服务,对经营者来说,也缺乏改进的动力。再者,公共财政数目是有限的,大量补给公共交通,相对就会减少对教育、医疗等的补贴。2012年,北京市级公共财政共支出2849.9亿元,其中约78%用于民生领域,而公共交通补贴占民生支出总额的7.9%左右,比医疗卫生都要高。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在享受地铁低票价的同时,必然是损失了某些其他方面的利益。假定其他一切市场都合理有效,那么无论地铁服务是不是基本公共物品,应该都没有什么人会反对它涨价。现在人们比较担心的是,地铁涨价后,其他方面的财政补贴会相应增加吗?

  按照“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原理,如某一政策能带来公共利益的改进,却降低了一些人群的利益,那么只要能与这些人群的协商成本足够低,能达成对他们的补偿,这种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政策就能够得到实施。换句话说,如果政府不是一涨了之,而是用于减免税费、补贴其他公共服务,相信人们也不会对地铁涨价怨声载道。

  地铁涨价毕竟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地铁整体运营成本、收益是多少?怎么涨价、涨多少?公交财政补贴减少后,多余的钱怎么用?这些都应该让人看得明明白白,如此,地铁涨价才不会是一笔“糊涂账”。(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速解经济:地铁高峰涨价能缓解拥挤吗?

     “地铁涨价”别背驰“公交城市”之名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