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乐看雾霾走进实验室

2014年03月03日 07:47   来源:红网   周俊

  近日,有报道称,中国科学家欲在北京怀柔建设世界最大的“烟雾箱”以模拟灰霾的形成和治理,项目并已得到批准。该项目筹备负责人表示,的确有建设此项目的意图,但其作为一庞大的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目前尚未得到发改委批复。(3月2日《新京报》)

  雾霾之害愈演愈烈,以至于对雾霾的重提或再提,都可以是某种不安情绪的宣泄。尤其是当雾霾遇上科学,当诟病遇上重金,平素关于“世界最大”的“自豪感”消弭不显,各种吐槽泼冷水倒是纷纷上扬,如“烧钱说”,如“人人都是小白鼠”,如“每人已经身处全球最大实验室”。这其中固然是有对当下治霾不力的情绪表达,但是依然不能就此戴着有色眼睛看雾霾进实验室。

  从雾霾的成因来看,我们普遍是停留在“大气污染所致”的认知上,关于雾霾更多的了解,除了各地政府在十面霾伏之下正准备大手笔烧钱外,剩下的便是各种政府文件中的治霾大纲和愿景。这固然是能够释放出政府全面出击、不惜血本的积极信号,但是首先值得生疑的是,大手笔的烧钱投入,是否就一定能够换来蓝天澄清呢?再者说,在“GDP政绩思维”还未能彻底祛除之前,如何能保证那些“大纲和愿景”能够得到不打折扣地贯彻实现呢?

  从这一点来讲,对雾霾进行科研层面上的“再认识”,即便不能扭转公权力的政绩思维,即便不能把实验数据挪移到情形更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但依然不能否认,通过科研上探索,建立对雾霾更清晰的认知,进而在实验数据上形成治理方法论。换言之,能不能从根源上摒弃过去“以破坏带来成绩”的发展模式,能不能注重社会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这是考验着为政者的执政智慧,但是从科学层面上,科研人员开展对雾霾的学理研究和实验室探索,依然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科研人员社会价值的体现。这就好比说,虽然艾滋病是世界难题,或许可以通过控制传播途径,来杜绝病魔的肆虐,但是在做不到途径控制上的完全实现时,花大价钱去研究艾滋病的病理机制,并试图从防治上找到应对之策,这依然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科学举动。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把所有治霾希望寄托于“烟雾箱”上,尤其是对政府而言,更不应当持这样的依赖性。毕竟对雾霾的认知以及危害的数据评估,已经达成了一致和共识。在治霾的问题上,需要的是政府在发展模式上的积极思考并且做出可能的改变。也就是说治理雾霾和研究雾霾是并行不悖,并且可以同时开展的,对雾霾的科学研究,最终目的还是为治理雾霾提供科学数据参考和方法上的借鉴,最根本的还是要正本清源,减少大气污染源的形成。

  当然,从公众对“雾霾进实验室”的吐槽上,除了对治霾不力的情绪表达外,可能还存在科研务实性的担忧。近年来,学术界提供的智力支持缺乏实用性,再加上屡屡曝出丑闻,更让公众对科研表现出惯有的失望,对雾霾的研究会不会成为烧钱的折腾?这样的担忧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政府治霾不力本身的情绪表达,还是对科研现状的不满。对于雾霾进入实验室,不妨姑且放下焦虑,让科研归科研,让现实归现实,乐观其成呢。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