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7.7% 实现既定目标就是最有质量的经济增长

2014年01月22日 06:3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

  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2013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家人里都知道吗?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成绩单”:2013年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习惯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这个数字确实难以一些人带来“普大喜奔”的感觉;而一些以“唱衰中国”为主业的经济学家又鼓噪起来,认为中国2014GDP增长率会向着7%继续下跌。

  过得好不好,自己最清楚。国民经济增长7.7%,高于预期目标0.2个百分点;全年CPI上涨2.6%,低于3.5%的物价调控目标,可谓恰到好处。另外,去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提高至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GDP占比44.4%,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同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同比提高1.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2.4%。实现这些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是在政府顶住巨大压力,坚持不扩大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的情况下取得的。

  正所谓“纲举则目张”,这些数字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而且证明政府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保持“经济发展处在合理区间内”的科学判断是正确的。稳增长是经济运行的“下限”,防通胀是经济运行的“上限”,目前经济增速放缓正是我国政府“有意的”政策选择。当然,决策层对经济下行容忍度提高,主动调结构但不能危及经济稳定。在没有突破底线的时候,就要抓紧调结构、促改革。

  依靠这种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经济逻辑,去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国务院调整了机构,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向空间发展要效益;“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财税体制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深化金融改革,放开银行贷款利率管制;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促进信息消费、扶持光伏产业……事实已证明,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有利于结构调整,更也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

  更重要的是,十八大后,从“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到“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神州大地上,改革气息早已扑面而来。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也逐渐认识到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才能避免我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勾勒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则已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已故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变革中国》一书中这样描述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从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一季”,到转型关键期的中国奇迹“第二季”,在新型城镇化将释放巨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的背景下,通过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中国经济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今稳定的经济形势就为最大限度地化解改革阻力、降低改革风险、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创造了有利的契机。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伴随着“威胁论”和“唱衰论”,中国经济从一条小船已变成一艘巨轮,转舵确实不容易,但为了实现国强民富,航速慢一点,又何妨?(中国经济网年巍)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经济增长“稳、进、好” 转型升级功在不舍

     新兴市场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