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勤于抽查就不怕干部隐瞒不报

2013年12月31日 07:20   来源:广州日报   社评

  任何制度都有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只要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短板及时补上,相信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也会一步步走向成熟,成为未来的反腐利器。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报告纪律。《通知》更强调,凡不如实填报或隐瞒不报的,一律不得提拔任用、不列入后备干部名单。

  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事项公布制度,是一项许多国家通行、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反腐制度。完成理论认知、认同之后,我国也将其纳入腐败的惩治与预防体系之中。2010年重新修订和颁布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就贯彻了这种精神。据中纪委于2011年公布的数字显示,2010年全国共有1672902名领导干部报告了个人有关事项。

  按国家公务员局的统计,2012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为708.9万人。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领导干部超过167万,覆盖率已经很高了,可是,社会并没有感觉到该项制度已经推开,原因何在?一是因为报告制度在系统内进行,没有与外界对接,外界难闻其详。二是许多领导干部不当一回事,随意性比较大,甚至出现短斤缺两的瞒报现象。当然,制度阻力的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如何对待现实问题,像“房叔”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办。存量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于是,尊重现实、着眼未来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被提了出来,财产公示制度从新任官员开始。

  不论先从谁的身上试行,也不论最后如何处理存量,制度全面推开是迟早的事,就制度完善本身而论,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要有配套措施跟进。一项制度的执行力如何,存在着一些“关节”,它是牵动整个执行过程的引擎。在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中,抽查与处罚便是其中的“关节”。现在采取每年按比例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督,可以肯定,查比不查好,但是,仅有“点刹式”的抽查还不够。

  工业意义上的抽样检查,是从成批的产品中随机地抽取小部分产品进行检验,从而判断整个批次产品的整体质量状况。从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中抽查,是为了对整个领导干部的报告真实性如何作出研判吗?显然不是,主要在于发现、震慑腐败分子。因此,检查面越广,验证率越高,对腐败分子的震慑作用越大,反腐功效越强。只要勤于抽查,认真抽查,漏网率低,也不怕领导干部隐瞒不报。一个现实困境是,体制内大幅度提高抽查率的成本很高,全查尚难实现,因此,在未来,不妨引进公众监督,将干部报告公开,让群众去查证。公众监督不但效率高,还能帮体制省下大量的监督成本。

  《通知》提出“凡不如实填报或隐瞒不报的,一律不得提拔任用、不列入后备干部名单”。对于领导干部本人而言,不得提拔任用、不列入后备干部名单,等于断送了政治前途,是一个严厉的惩罚,但从严肃法纪维度,仍有深入探究的必要。个别领导干部对个人有关事项不如实填报或隐瞒不报,多半有难言之隐,或有见不得光的财产,对于这种领导干部,非但不得提拔任用,还有必要进行调查,看看背后是否存在职务犯罪现象。

  任何制度都有一个不断自我纠偏与自我完善的过程,只要肯花心思,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短板及时补上,相信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也会一步步走向成熟,成为未来的反腐利器。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双随机抽查机制值得期待    2016年06月23日
  • ·官员财产申报不能止于“抽查”    2014年12月08日
  • ·有多少"只填一套房"经不起抽查    2014年04月10日
  • ·用公开来避免官员抽查走过场    2014年01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