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有色内衣是教育极权下的道德冲动

2013年10月21日 10:09   来源:东方网   刘义杰

  近日,广东中山有学生反映,学校规定女生穿什么颜色内衣,若不遵守,要扣分写检查。记者调查,学生称女生内衣黑色扣1分,水钻、蕾丝扣两分,豹纹、条纹、波点扣三分。校方称考虑到校服太薄,这样的规定是提倡让学生穿肉色内衣。(10月20日《广州日报》)

  这件事的起因看起来很微小,那就是中山某学校校服比较单薄,艺术科一女生身穿鲜艳的内衣,被负责德育方面的一王姓副科长看到,于是叫去谈话。由于该副科长平时对于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感到女生鲜艳内衣有失体统,于是乎,便要求学生要穿浅色的内衣,如果违法将会被扣分。

  对此校方回应,不同内衣扣不同的分数是夸大。夸大与否笔者并不在意,因为有色内衣的规定让笔者想到了一个电影《浪潮》,这部电影根据1967年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所中学里的真实事件改编。主要讲了学校老师为了让学生体验什么是独裁,便在一个班级做实验,实行统一的口号、标志、规定等等,排斥另类与个性,最终导致学生因为相互孤立并报复的悲剧。这个电影中就有一个细节,说的是实验第三天,课堂上,只有女生卡罗继续穿着她的红上衣,其他学生都如约穿上了白衬衫。上学路上,她的男友在说她“自私”,同学们也不和她讨论,并视之为异类与不合作者。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并不难理解,那就是在极权之下人们会形成一定的道德洁癖。这种洁癖并不能说明,此人比别人高明或者道德,其不过是一种道德冲动而已,本质是一种权力欲的体现。在现实中,这位副科长对穿衣有一定的自我喜好,但这种喜好本身很难说有什么道德问题,但其与权力结合,将其强制推广到学生身上,就是一种侵犯他人人身权利了。

  这种侵犯他人权利的道德洁癖,在旧社会很常见,比如强制女性裹脚,比如,避孕套要按照型号领取。如今随着社会进步,社会上已经很少了,但学校中却时常发生。有色内衣不过是一个极致体现而已。但社会上没有的规范,出现来校园里恐怕也更令人恐怖,在这种内外有别的道德洁癖下,学生性格被压抑、扭曲,一旦遇到一定的环境诱导,不是很恐怖吗?由此来说,清除校园里的教育极权和道德洁癖也应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学校是向社会输送健康的接班人,而不是扭曲了灵魂的异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