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许一力认为,自贸区放弃的是过去的一些老做法,过去各种各样产业振兴规划,这些政策红利来支持经济,想法很好,但往往政府主导太多,造成过度贷款、过度投资,形成最多的就是产能过剩。自贸区对政府的一个要求是“放松管制、用市场机制来改革,提供制度红利”就行了,用市场那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去替代“看得见的手”。
图片来源:Eugene Hoshiko / 东方IC
终于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了。
有人不解,听说曾有很多的部委反对上海自贸区的建立?
也有人不解,为什么各方媒体都这么重视上海自贸区?有什么特殊的么?
自由贸易区,不是指在国内某个城市划出一块土地,建立起的类似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实行特殊经贸政策的园区,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从而形成涵盖所有成员全部关税领土的“大区”。
中国此前已经建立了与自贸区类似的六类特殊经济园区,包括保税区、保税物流区、保税港区等,但上海自贸区才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自贸区和保税区的区别体现在功能上:保税区只能对区内货物进行仓储、中转、展示及做简单处理比如包装,但不包括加工制造,出口加工区才能从事加工制造,而自贸区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功能。
上海自贸区跟以前人们耳熟能详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比不知高出了多少个级别。
上海自贸区,从简单的说,已经不是保税区那种层级了,是要素市场的放开、政府边界厘清和管制放开的试验,是一种高层级的开放。
之前,资本在中国自由流动是受监管的。跨国公司的钱进来之后,要在短时间出去的话很难,需层层监管、层层审批。因此,上海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名义上的自由贸易,而是与自由贸易相配套的金融体系。
实际上,它可以被看作是自由金融试验区。
自2008年以来,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平缓,一度将“上海到2020年建成全球金融中心”视为空话。现在需要借这个自贸区重新火一把。
但阻挠的金融部委自然也多了去了。
能感受的到,自贸区面临的阻力曾经是空前的。就目前的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而言——结构复杂,山头众多,证监会、外管局、央行、银监会、财政部以及各省金融办,个个都有一块要“管”,而管辖的职能又都有重叠之处。
有媒体认为,“上海自贸区不要政策,要改革。”
要政策的做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对于一些试点地区,就通过给予一些特殊优惠政策进行支持。这种做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取得过一些成绩。但是,副作用太大。将特殊政策给予某地,本质上是在牺牲其他地方公平竞争的机会;比如给予某地税收方面的优惠,实质则是这部分负担由他人来承担了。更糟糕的是,一些地方几乎养成了坏习惯,习惯于向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要政策,一旦没有政策,就几乎寸步难行。
自贸区为什么说是“改革”?自贸区放弃的是过去的一些老做法,过去各种各样产业振兴规划,这些政策红利来支持经济,想法很好,但往往政府主导太多,造成过度贷款、过度投资,形成最多的就是产能过剩。自贸区对政府的一个要求是“放松管制、用市场机制来改革,提供制度红利”就行了,用市场那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去替代“看得见的手”。
所以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对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意义堪比当年的开放深圳特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就是个涉及到全方面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如果它成功了,马上紧跟而上的天津自贸区、等等,全国各地可能就弄起来了。
有人认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就是克强经济学的代表作”,如此理解也算是一个正确的思路。(中国经济网网友 许一力)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上海经验”或可推而广之
从上海减少“四个依赖”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