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国顶尖人才流失量为何那么大

2013年06月07日 09:49   来源:郑州晚报   吴江(南京)

  “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当前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竞争。(6月6日《人民日报》)

  顶尖人才作为人才金字塔的塔尖,理应获得足够的呵护与珍惜才是,相比拼了命的招商引资,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去发展低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想方设法留住最值钱的顶尖人才,无疑才是更精明的选择。

  不过,话说起来容易,但能否做得成,则往往是另一回事。尤其是放在人才流动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国人才竞争愈益激烈,顶尖人才更是成为争抢的香饽饽这一背景下,要想留住人才,显然不是仅凭老一套人事策略中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抑或“感情留人”这三板斧便能轻松搞定的。事实上,在吸引人才这事儿上,待遇固然不可或缺,但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平均收入还远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吸引顶尖人才上,国内的确已舍得花大价钱,国内一些人才政策所开出的待遇,甚至已超出了国外的待遇,然而,即便如此,却仍然难阻顶尖人才的流失,个中原因,又何在呢?

  “人往高处走”,但要想真正成为让人才心向往之的“高处”,显然不仅仅是待遇高了便算足够。假如不能真正意义上尊重人才,并让他们拥有相对独立自由的空间,甚至顶尖人才回国之后,仍然不得不受无处不在的体制束缚,不仅要向各类行政首长低头,甚至连科研与工程也要一切唯政绩马首是瞻,那么,再高的待遇,也注定难以成为让人才向往的“高处”,顶尖人才的流失,倒是很大程度根源于此。

  一言以蔽之,顶尖人才流失量世界第一,当然不失为一记警钟,但如何扭转这一颓势,顶尖人才会往怎样的“高处”流,或许更需反思。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