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曾被人称为“性都”、“血汗工厂”、“东方斯巴达”。这些妖魔化的名号,让东莞人很委屈。如今,一条时长120秒,包含可园、篮球赛事、知名企业家等“东莞元素”的城市形象宣传短片,正在广州南站、长沙南站等全国多个高铁站场以及电影院线放映,为东莞“正名”(2月27日《羊城晚报》)。
可以说,这样的“正名”意识无疑是好的。只有先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改进才有可能。要改善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宣传片是一种方式,即告诉别人自己是什么样的,但这只是态度问题,只是起点。毕竟,一个人或者城市的形象如何,除却自我评价之外,还有外界评价,而外界的评价显然不会只看“宣传片”,而是要看一个城市时时刻刻的表现。
于东莞而言,被“妖魔化”可能是一方面的内容,但另一方面也无法否认,在过去或者现在的东莞,的确有过各种各样的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不然,公众的“妖魔化”怎可能空穴来风?这样的认知,不是谁想抹黑就能抹黑的。换言之,这些“妖魔化”的标签,固然可能有失客观理性,但其中对东莞问题的反应,应是有一定根据的,不可能只是凭空而生。
如今,东莞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着力通过宣传片的方式来改善,这是一种好的姿态。不过,好事要好办,还需好姿态之后的好行动。即在嫖娼、治安、压榨劳动力等方面的问题上,当地政府部门仍需努力改善:扫黄打非的力度,应该更大;对治安的保证,应该更有力;而对于劳动力的压榨,则应更小点。毕竟,当社会之“病”逐渐显现出来,正是政府的调控之手、约束之手闪亮登台的最好时机。
一个人尽皆知的常识是,一个城市的良好形象不是宣传片宣传出来的,而是靠“有口皆碑”传出来的。这意味着,要改善公众对东莞的“固有认知”,其最该做的就是努力改善公共服务与公共治理上的短板,同时辅之以形象宣传。如果东莞的顽疾真的改善了,那来自内外的各种宣传力量,必然会自动帮助东莞“摘帽子”。不然,空有形象宣传片而无任何的努力作为,即便这宣传片再唯美、再诗意,也只能让公众感动一时,而无法让他们改变对东莞的“固有认知”。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