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小康县主动"返贫" 贫困帽子咋成了香饽饽

2013年02月26日 13: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身份特殊的大同县已“觊觎”贫困政策十几年。与“跑”下贫困县对应,在以小康为政绩的年代,大同县申请到“小康县”称号。此后的十多年中,与其他县比,大同县发现,戴着不同的帽子,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一顶贫困县的帽子,不仅意味着大量资金、项目,还有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于是,大同县看着“邻居”藏富,自己开始了“逐贫”,并终于成功入列。(2月25日《新京报》)


    主动“返贫”为哪般:真比“奔小康”实惠?

    一顶贫困县的帽子,带来的不仅是国家在建设发展上优待和帮扶,更有资金、项目等个方面的倾斜。于是,更多的地方开始藏富“逐贫”,主动返贫,只为一个“利”字。

    然而,正如依赖帽子的人即使在春天也摘不掉帽子一样,地方一旦尝到了贫困县带来的实惠,便不容易断奶,一味叫穷一直伸手成了常态,时间一长,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自然成为空话,贫困县便由此真的贫困下去了。【详细

    成功返贫后:还要哭穷多久?

    中国贫富地区的差距,固然与客观的环境条件有着必然联系,但与一地带头人的作风与能力也有着必然联系。如何在扶持贫困的过程中,让会哭的孩子喝到奶的同时,有学会觅食的意识、有主动觅食的能力,有与其他地区一起真正能够跑在小康的同一条路上的竞争能力,还离不开制度的激励与约束,离不开勤政的监督与管控。如果戴上贫帽反能衣食无忧,谁会愿意去创富的路上奔跑?如果一个地区的领导,把精力放在求贫上,谁还会有精神去带领群众求富?

    会哭的孩子叼着奶头不愿长大,看上去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大人的责任,最终拖累的,是整个家庭的奔小康。【详细


    小康返贫背后是:二次分配科学化问题

    大同的例子,堪为考量地方政绩观的标本。大同的“小康”,背景是1990年代全国刮起的小康风,那么,几个问题接踵而至——据说当年大同县为了入选小康,“提高”了各项经济指标,这种翻云覆雨的“本领”,今安在?又据说此后的历任领导不想看到自己任期内指标下降,“硬着头皮一年年加上去”,这种“加法”有没有问题?今日重新归于贫困县,究竟是“争取”来的、还是“按规”来的?

    贫困县界定上的乱象,表面指向一些具体机制;更深层的,还在于二次分配如何更科学的问题,即如何保证二次分配的公平与正义,财税政策如何更好地雪中送炭。小康返贫,事关区域分配公平和群众的冷暖炎凉,对其中的认定问题不能掉以轻心。【详细


    戏剧转变折射出:折腾民众成就领导名

    从小康而贫困,谁来替折腾埋单?是不是要把当年不切实际、生拉硬拽如今已不知高升至何处的把大同吹成小康县的领导抓出来承担责任?是不是要查一查当年达不到小康县标准的大同荣升小康的过程中有没有见不得人的交易?

    不会有官员来承担责任,也不需要官员来承担责任——他们千方百计挤进小康又用尽办法重归贫困,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让当地的百姓能生活得更好——小康县,说出去,多气派的名头啊!小康县的民众,该洋溢着怎样的骄傲啊!贫困县,说起来不好听,但看得见的真金白银的帮扶啊补助啊,不要白不要啊。

    十六年时间,不算太久。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百姓却还是那些百姓,当年十四岁的,现在三十岁了,当年二十四的,现在都四十了。小康县民到贫困县民的落差,他们或许懒得去感受。他们不过是做个三五年就走的官员们的道具——有的喜名,有的爱利,有的想要名利双收——于是,今年到处吹起小康的春风,跑步进入小康社会;后年又吹起贫困的北风,一下刮回十年前。

    贫困-小康-贫困,可笑又可怕的轮回。【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扶贫县的优惠待遇是为了脱贫致富、惠及百姓,而不应成为一些地区“坐享其成”的资本。各地不以贫困县为耻反以为荣的病态心理,是否也说明了贫困县的评定审核机制、资金直接注入的扶贫方式出现漏洞了呢?是否也在提醒着某些地方政府,短视的发展思维该转变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