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相,媒体应做好“把关人”角色

2013年02月21日 13:53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最近一条消息引起网络热议,说是2006年因贪污受贿被判入狱11年的原山西省委副书记侯伍杰,于近日提前出狱,而当地官员和名流富商争相迎接贪官“荣归故里”,列队欢迎,鲜花簇拥,甚至欲以礼炮迎接。但是2月19日山西省相关部门人士表示:这条消息内容虚假。

  “受贿”、“提前出狱”、“富商列队欢迎”……所有刺眼的词语堆积到一起,刺激着公众的神经。某些媒体在没有经过查证、探求真相的情况下写出如此报道,确实足够吸引眼球。然而,假的毕竟是假的,无论多少花枝招展,终究属于违背新闻真实性。

  “西瓜打针”、“顶花黄瓜涂避孕药吃了会绝育”、“江西孕妇被割肾”等近年出现的虚假新闻,呈现出传播速度加快、社会影响增大和社会危害加重等新迹象。这当然有复杂传播环境的客观因素,但是,主流媒体防线集体失守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从业者的浮躁心理,没有做好“把关人”的角色。

  传播学的奠基人卢因于1947年提出了“把关人”的理论,后来怀特发展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既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显然,在“侯伍杰出狱回家”报道中,记者第一道防线失守,媒体还应有多个环节可以弥补过错,阻止虚假新闻的传播,然而在这次传播过程中,不是个别、而是众多媒体“把关人”的集体缺位;记者求证意识的缺乏遭遇“把关人”的集体缺位,造就了新闻事实的扭曲。

  这些虚假新闻或者谣言之所以“会飞”,除了具有新闻的特性以外,还具有另外一个传播特点,那就是负面消息比正面消息传播快得多。所以作为负面信息的谣言常常会“不胫而走”,就毫不奇怪了,这也正好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因此,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下,记者的求证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做好“把关人”角色的同时,也能起到杜绝虚假新闻的有效作用。

  维护新闻真实性不仅是媒体从业者的铁律,也是媒体抢占意识形态领域“制高点”和“话语权”,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需要。正因为媒体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更应该对新闻真实性高度负责。如果媒体失去公信力,将会失去一切。从这个角度来讲,媒体追求真实性,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确保和增强权威性的要求。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