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22日决定引入2%的通胀目标,同时决定自2014年起实施每月定期购入资产的“无限期”货币宽松措施。
开闸放水的绝不仅日本一家。当前,从美联储到欧洲央行、英国央行,货币决策者都在采取更加积极的干预措施刺激经济。在短期增长动能不足,公共财政受限背景下,市场普遍预期,相关央行今后数年将维持乃至扩大货币宽松规模。
一些分析人士担忧,相关国家央行若持续开闸放水,会诱发新一轮全球宽松政策竞赛,发展下去或将酿成“货币战”,从而恶化中国外部经济环境,增加宏观调控难度。
从当前形势判断,宽松政策释放的新一轮天量流动性将迫使中国在应对输入性通胀、外汇储备保值增值、防范热钱等领域应对新挑战。
首先,外部货币宽松过度,会造就大量廉价资本,容易扭曲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使某些关乎中国国计民生的进口商品价格畸高不下。
其次,外部货币宽松过度,将对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构成显著威胁,或将导致债权投资受益惨遭稀释。
中国庞大的债权投资收益对通胀预期十分敏感。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机构测算,若全球通胀上涨3到4个百分点,中国外部债权受益损失可能超千亿美元。
再次,外部货币宽松过度,会产生更多国际热钱,增加中国资本项目管控难度,并可能加剧国内资产泡沫,增加产业政策调控难度。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中国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措施,渴求套利机会的国际热钱仍会透过地下钱庄、伪造国际贸易合同等多种渠道渗入国内套利,监管形势不容乐观。
最后,某些发达经济体放松银根不仅为刺激经济复苏,也会压低本币汇率,为振兴国内实体经济,促进出口部门复苏创造有利条件,这当然会激化国际产业竞争和贸易争端。在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强化,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背景下,中国外贸环境有恶化之忧。
面对外部货币宽松可能诱发的全球“货币战”,中国唯有积极应对,创新旧有经济增长和金融管理模式,方能从当前复杂的国际贸易、金融缠斗中,全身而退,取得稳步增长。
对此,中国只有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模式,采取多元化投资思路,方能盘活外储资产,从而不仅实现外储保值增值,更能促进外储服务改革、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中资“走出去”。
在这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新动作,无疑开了个好头。外汇局近期证实,已成立外汇储备委托贷款机构,负责按商业条件提供美元贷款,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
面对输入性通胀预期,应加紧促进资源类中资企业“走出去”,在融资、经营和股权等多层次与境外上游资源类实业实现战略合作,控制关键资源,锁定市场风险,在矿业、农业等部门打破国际产业巨头垄断战略资源的局面。在这方面,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成功案例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了国际化的想象空间。
面对愈发严峻的外贸环境,中国商务部门、出口行业和企业需更加娴熟掌握和运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各种法律、法规,积极维权。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经济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结构,尽快结束“出口替代内需”的增长模式,提高自主、内生增长能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