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际“货币海啸”影响有多大

2013年01月11日 11: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马志刚

  国际“货币海啸”影响有多大

  本报记者 马志刚

  嘉宾

  邹平座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张群群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成本与价格研究室主任

  刘 刚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预测处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低迷,一直靠“货币宽松”强心针来提振。最近,该药使用剂量继续加大。上月,美国推出继续进行货币量化宽松的QE4。本月,主打“央行无限量货币宽松”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次督促日本央行推出大胆货币宽松政策。有人形容如此“印钞”将给全球带来一场“货币海啸”。从过去经验看,不断加码的货币宽松格局及其引发的共振、跟风效应对我国影响不可小觑。新年以来,铁矿石价格离奇暴涨,或许就是一个信号。

  “货币海啸”影响具有两面性,警惕输入性通胀卷土重来

  张群群(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成本与价格研究室主任):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来分析。从现在情况看,可能引发的“货币海啸”对全球影响还有待观察。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有所变化。过去是货币宽松政策出台后,随即美元走贬,大宗商品大幅涨价。现在是预计出台宽松货币政策,大宗商品提前出现一波涨价行情,美元指数下跌;随着相关政策出台,美元汇率企稳,大宗商品价格回调。这种新态势与短期资金的投资动态以及商品真实需求的疲软有关。

  对我国来说,国际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货币宽松格局有助于推动发达经济体经济向好,从而使得我国外贸等受益。当然,由于国际需求萎缩短期难以改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我们贸易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另一方面,“货币海啸”引起的流动性泛滥可能会造成资源价格的上扬。今年,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速度提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回暖将获得真实需求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海啸”将使我国面临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给国内资源价格改革带来新的复杂因素和不确定性。据预测,全球食品将经历更加动荡的一年。大豆和玉米的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国内市场,油脂和肉类涨价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种可能卷土重来的输入性通胀,我们要警惕。

  虽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是外生和不可控的,但是国际价格向国内的传导也并非完全彻底的转嫁过程,相关部门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来应对。在经济增速回升的情况下,为防止输入性通胀的放大,不宜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粮食进口和能源战略布局的适当调整,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合作行动计划,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外部涨价压力。财政政策在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市场部门的生产和配置效率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大力支持发展实体经济,是抵御“货币海啸”冲击的有效举措

  总之,在研究和评估国际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时,我们既要准确判断和分析发达国家的政策动向,也应立足于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基点,宜审时度势,因势而变。

  邹平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面对货币竞争性贬值可能引发的“货币海啸”,我国宜早谋划。比如,应努力实施资本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积极防范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利用好外汇储备,藏汇于民,增强外汇储备并购资源的民间力量和市场动力,切实防止外汇储备由于“货币海啸”而出现巨大损失;做好、做大、做强资本市场,推进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打造一批能够在全球并购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航母级投资银行;发挥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功能,通过高效的较大规模的并购重组优化经济结构,使最优秀的生产力通过资本纽带迅速向实体企业流动。

  发展是硬道理,通过促进生产力和价值的内外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双赢”,对于应对“货币海啸”冲击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只要生产力的增长快于货币的增长,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因此,警惕“货币海啸”冲击,要处理好控制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增加投入,提高金融效率,支持实体经济,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总体价值水平,消除货币泡沫和通胀,实现高增长与低通胀的“双赢”。支持发展实体经济,是抵御“货币海啸”冲击的有效举措,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当前,应当较大幅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营造全球最优的经济生态环境。

  积极防范负面作用的同时,利用其倒逼机制在调结构上谋求新进展

  刘 刚(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国际货币市场宽松格局,通过价格相关性及市场预期等途径,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我们要在积极防范负面作用的同时,利用其倒逼机制在调结构上谋求新进展。

  一方面,国际货币市场的宽松格局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低迷,倒逼我国经济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有所作为,努力扩展旅游、医疗、健康、教育、培训、保险、文化等新的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激发消费热情;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能源产业,重品牌创立和技术创新,重点发展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带动力和增值力强的战略性服务业,建立供应链上企业间长期、和谐的互利互协关系,引导产业调整、转移和升级,实现企业竞争力提升。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运用了不同的货币政策,这将为我国应对金融风险挑战、探索金融改革提供重要参考。金融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建立什么样的利率和汇率变动机制?全球化背景下货币宽松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从“货币海啸”中汲取新鲜经验为我所用。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