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央企高管的任命仍存在明显的行政化倾向,人事管理离市场化相去甚远。很多时候,央企高管高薪“金饭碗”,被当成安排中央及省市年龄偏大、提拔无望官员的肥缺,成了攒养老钱、享享清福的待遇。网友戏称“当不了省长就给你个行长,当不了大部长送你个董事长,年薪动辄数百万,凭谁冲钱都想干”。(《人民网》)
“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成为了近几天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之一。据人民日报报道,基于国企的稳定性、低风险、高保障,大学毕业生最愿意去国企工作,规避就业风险,更何况是国企中的稀土“央企”呢?然而,在央企编制出现“一票难求”的强大竞争现状下,网曝央企高管几乎成为官员提拔无望的肥缺,试问地位如此重要的岗位怎能异化成为一种“福利”,成为晋升无望官员“养老”的后花园呢?笔者认为,如果网曝所实,此举有失偏颇。
国有企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而央企在国企中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说的通俗一点,央企的命运与国民经济的命运一脉相连。央企的效益好坏主要归功于管理水平,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来源于管理者的能力、素质与水平,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央企高管职位的重要性吗?然而,如果把这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岗位异化成官员“养老”的后花园,难以让人民满意。当然,我们也知道,部分高官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把这部分人安排到央企高管的职位上发挥余热,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想方设法防止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走样”。
要竞争才能有活力,有活力才能创新,有创新才能突破,才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在全球竞争热潮的推动下,任何岗位都应主动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活力。央企高管等重要的岗位,更应效仿“鲶鱼效应”,引入竞争机制,选拔出能力出众、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为央企的发展注入活力,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