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

2013年01月11日 09:30   来源:光明日报   唐洲雁

  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讲话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相互联系和重大区别,对于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至关重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开创出来的。

  新中国的诞生,废除了100余年来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他们在中国攫取的种种特权,结束了旧中国长期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历史,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从此扬眉吐气,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独立,这是中华民族开始走向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强国梦想的一个历史起点。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这种“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追求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然而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业化,它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提升,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明结构的重塑。因此,一个国家要追求现代化,就必然面临着不同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价值取向和发展模式的艰难选择。

  毛泽东同志领导创建的新中国,它的政治属性突出地表现为“人民性”。它叫人民共和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广大人民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它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力,有利于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这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共同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基础,也奠定了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政治前提。

  如果说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领导,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则是它追求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制度选择的结果,直接决定着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成败与否。

  新中国选择的是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目标是“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以后,它就及时采取和平、渐进的方式,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于这个制度代表了新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凝聚了亿万民众的社会理想和精神信念,而且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从而催生了万众一心、风雨同舟的前进动力,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现代化,这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实现现代化,关键还是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围绕着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国民经济建设总方针,制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形成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不仅使中国在赢得政治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独立,而且为中国以后的发展进步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探索的社会主义道路,目标是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工作,既没有现成的书本答案,又不能照抄外国经验,只有靠中国人自己在实践中探索。

  都说万事开头难,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改革开放以前的探索,出现了许多的曲折,甚至发生过重大的失误,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对此,党的十八大有一个评价:“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它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二、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

  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仔细分析导致这些差别的历史原因,不难看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要达到的目标模式来看,二者是有所不同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和改革开放后的探索,尽管都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他们对社会主义目标模式的理解是不完全一样的,前者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后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换言之,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是为了建立和巩固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即以单一的公有制为基础、以计划经济为主要手段的社会主义。而改革开放后的探索,则是为了建立不同于这种传统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在根本经济体制上,它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毫无疑问,在改革开放前就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不可想象的,也是苛求前人的。邓小平同志实际上是在总结了改革开放前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看到了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种种弊端之后,才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新的任务和时代课题。

  第二,从探索的内容来看,二者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是针对前苏联经济建设中已经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努力找出一条不同于前苏联、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的具体建设道路,即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如主张综合平衡,主张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强调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兼顾生产和生活,等等。但这些建设思路,都是对不适合中国情况的某些经济体制进行部分的改造,而不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根本的变革。可以说,传统社会主义的建设,有前苏联模式,也有中国模式,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国家的种种模式。中国模式的形成,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独创性贡献。但这种模式,只是具体建设途径、思路的不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社会主义的体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则不仅是要寻找不同于前苏联的建设道路,而且是要寻找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建设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根据这种建设思路,必然主张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手段,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三,就探索的道路来看,二者所选择的路径也有所区别。改革开放前,毛泽东同志在探索中虽然一再强调要“以苏为鉴”,走适合中国情况的道路,但这条道路从总体上来说还不是改革开放之路,不是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进行彻底的变革,而是局部的调整和改造,因此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由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已经不可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毛泽东同志又没有找到对这种社会主义进行改革的具体道路,所以他领导的探索最终没有取得成功。而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探索之所以成功了,就在于他在总结此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这条改革开放的道路。所以他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

  要真正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要适合中国情况,而且要适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要适合经济规律、政治需要、文化需求,等等。这就不仅需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方面面的改革。说到底,就是要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而这种改革,从总体上来说,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起步的。

  第四,探索的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不一样。改革开放前的探索,主要是在世界“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而改革开放后的探索,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可以走出不同于别国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与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不是想改变而是维护传统社会主义的目标模式。而到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平和发展成为新的世界主题,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优势已经丧失殆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再是要走一条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再是要走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建设道路,而是要走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根本经济体制。

  可以说,改革开放前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探索,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制度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特别是时代的原因,那就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目标模式下建设社会主义,不适合时代发展,不进行改革开放,仍然找不到出路。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目标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初步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找到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

  三、“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四个“成功”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其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的精神实质,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毛泽东时代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邓小平及其以后的时代。这些探索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即改革开放前探索的历史时期和改革开放后探索的历史时期。其中前一个时期是在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后一个时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前一个时期的探索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目标、正确的道路,结果没有成功;后一个时期的探索接续了前人的实践,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方向,找到了改革开放的突破口,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因此,如果说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上篇”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后的探索则是“下篇”,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历史时期,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飞跃。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它们“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我们决不能把它们彼此割裂开来,更不能把它们根本对立起来,“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