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凝聚改革新共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凝聚共识进而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眼下,我们面临全新而复杂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和困难尤多,解决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不发展的问题更加需要力量的汇集和共识的凝聚。形势逼人,不改不行,人们已普遍感到改革正在与时间赛跑,不改革就无法创造新一轮“制度红利”,无法释放经济社会中蕴藏的巨大潜力,无法抓住新时期的战略机遇。可以说,对于“要不要改革”已经没有疑义,而“改什么”、“从哪改”、“怎么改”目前尚有争论与分歧。推进一项改革通常涉及多方利益调整,化解一种矛盾可能触及诸多其他矛盾,不同群体有着不同诉求,成为当下形成改革共识的难点所在。
凝聚新的共识,是推动新一轮改革的前提条件。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与气派,也明确指出了形成改革共识需要破除的两大阻力。如何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一靠勇气。党中央对于世界局势的准确判断、对国情现实的忧患意识、对未来发展的担当魄力,从来都是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源代码”;二靠智慧。30多年来,改革一直与尊重人的权利、调动人的积极性密不可分,只要我们的改革举措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符合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就一定能够赢得最为广泛的支持。
回望改革开放的历程,“不改革,死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历史性的英明论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经济体制改革找到全新的目标模式,成为当时推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共识,也由此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助推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最快、国民财富积聚最多的“黄金时期”,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到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今天,我们有着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有着尊重实践、尊重创造的务实精神,有着用市场经济手段提高效率、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公平的明确方向,有着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的总体思路,进一步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找到有效的改革路径,必能凝聚改革新共识,开创改革新局面,开辟发展新空间。(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