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夕,中共高层一个举动看似平常却不寻常:由总书记习近平主持进行集体学习,邀请中共资深的党史研究员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上课。学习的主题更为独出心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2013年1月1日 新华网)。
在中国,有这般习惯,高层的举动往往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欢庆新年,中共高层不是与民共乐,也不是奔赴各地慰问,而是以集体学习的形式迎接新年。“打铁先需自身硬”已眼见为实。而组织集体学习,又选择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为主题,更令人感觉深化改革推进开放的紧迫性。
在一个多月之前,有承前启后意义的中共十八大和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共领导人离京赴各地的考察活动中,都突出了强调改革研究改革的主调,用习近平的话来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以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客观而言,改革开放在中国已不是新名词,不是新概念。中国人对改革开放耳熟能详,改革的甜头中国的公众普遍尝到。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到胡锦涛,中共几代领导集体都一以贯之推进改革开放。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高层,抓改革开放的不同之处乃在于不但提出了改革的时间表和线路图,也明确了改革的原则和方法。在元旦前夕中共高层的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家喻户晓的“摸论”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所谓“摸论”,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对这个观点中国的理论界历来有争议,特别是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在法律法规出台了很多,法治逐渐趋向成熟的时下,“摸论”还适不适合?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获得真知。显然,这是中共高层对“摸论”的最新解读,也是对“摸论”持怀疑论的正视听。习近平又说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这段话既把2011年底中共高层提出的改革顶层设计延续下去,又辩证了与“摸论”之间的关系,把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清了说活了。20年前,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过一个五十条,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10年前的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制定了个四十二条,提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十八大提出在2020年实现GDP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两个番一翻这一目标。这其实都是一种顶层设计,每十年一次。这样就有助于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有机结合起来。这也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另一个特点就是在实际改革实践中将国家指导与地方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的许多改革都来自于地方创新突破,比如,家庭联产承包、特区开放等等都是地方创新,而后是国家指导、国家鼓励、国家支持,很快就在全国推广、扩散、普及,后者也很重要,这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互动的特点。实际上,习近平所说的“摸论”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同时,又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如此论述,令人耳目一新,更令人启迪。
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史,是一部先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后总结出规律上升为政策法律这样的历史。人们知道,1982年的中国宪法仍然使用“人民公社”这个政治概念,但是从1980年起,在邓小平鼓励支持下,四川省已从邓小平的家乡广安县进行“社改乡”的试点,由于此举符合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公众的欢迎,在短短的几年内,华夏大地就把1958年建立的人民公社体制基本推翻了。从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摸论”的结晶。而今的中国宪法只是使用乡镇政府这样的概念。可见,经济体制改革也罢,政治体制改革也罢,“摸论”仍然十分必要,“摸论”仍然没有过时。“摸论”与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是调动亿万公众投身新一轮改革的强大动力。
重提“摸论”,根本的目的在于鼓励探索。人们知道,凡探索,不管是向自然界的探索,还是政治社会改革的探索,都难免有风险,加上推进政改是前无经验的事情。一些探索者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也是常有之事,因此,对改革探索者要有包容,对他们的成功要给予肯定支持,对改革的失误也应诚心帮助,使之及时放下包袱,总结经验,继续前进,把改革进行到底。时下,在一些行业一些地方,不少官员不愿冒风险抓改革,生怕得罪人,担心在选举中丢选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重提“摸论”就是要激发上上下下的探索精神,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中国因地域广宽,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基础都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实施改革的方式也不能一个模式,但是,却不是回避探索改革的理由。重提“摸论”就是要使探索改革的人与事在社会香起来,使不思改革停滞不前的现象成为一种耻辱。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