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网友周筱赟在微博举报中华儿慈会涉嫌洗钱,称其2011年账目上,一项金额达48.4亿元,远远高于当年收到的8000多万元捐款。对此,儿慈会官网致歉称是工作失误致小数点错位,将4.75亿元写成47.5亿元。会计所工作人员称,儿慈会须提供银行凭证以解决公众疑惑。(12月11日《新京报》)
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几十亿元说没就没了,儿慈会想要自证清白显然不那么容易。人们不禁要问:“财务人员的数学难道是体育老师教的?”即使财务人员一时疏忽,为什么各个审核环节统统失效,甚至连专业的审计机构都没有发现?“基数越大,误差越小”是基本的财务常识,面对一下多出的几十亿元,为什么毫无觉察,所有人都执意地“疏忽”了?
至于洗钱的质疑,按照儿慈会的解释,4.75亿元的数额之所以远高于当年8000多万元的捐款,是由于重复进行银行短期理财所致,4.75亿元是不断累加的总额。即使果真如此,一个新的疑问又产生了——银行理财的本金、收益和次数究竟是多少?为什么不列出明细?事实上,为了保值增值的需要,慈善机构进行银行理财本无可厚非,但考虑到公众可能的质疑,很多慈善机构都会淡化或模糊这种收益方式,以避免引发公众的质疑。儿慈会之所以这么做,除了以上考虑,恐怕还有另外一个“小九九”,那就是避免直接交代善款的总结余是多少,而是以一句“收到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一笔带过,想要省去很多麻烦。
慈善机构每年支出多少,支出与收入占比如何,收取多少管理经费等问题都不应是笔糊涂账,除了要给捐赠人一个清晰的交代,更需要向全社会进行公示。无信誉,不慈善,清晰透明的日常运营与财务状况不仅是对自身的最好宣传,更是任何一家慈善机构的立足之本。遗憾的是,在这最要命的地方儿慈会却“疏忽”了。
究其原因,网友举报毕竟事出偶然,但其透露出的诸多乱象却又是必然的——慈善最忌垄断,有垄断就会有歧视、傲慢和不公,就无法杜绝账目混乱和利益寻租的沉渣泛起。慈善最需信任,只有不同慈善机构间的充分竞争,才会让更加专业和具有公信力的慈善团体脱颖而出,一步步荡涤污浊,不负善念的重托。
慈善的属性是非官方,让更多的民办慈善组织得以成长壮大,恐怕就是对当下慈善危机的最好化解。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