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强捐背后是伪慈善 善心需要透明去呵护

2012年12月11日 08:37   来源:法制日报   吴睿鸫 田力

  权力索捐背后是伪慈善

 

  为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正上演一场强制性捐款运动。当地一名公职人员告诉记者,淮北市人社局专门电话通知各单位,要求开展捐款活动,并明确提出捐款标准:机关事业单位正县级500元、副县级400元,科级及以下200元。企业单位参照以上标准执行(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与其他地方的“被捐款”类似,尽管红头文件上写着“募集资金采取自愿原则”,但“自愿原则”却在执行中走了样,变成了赤裸裸的权力索捐。正如网友“筑海为城”所言:“从老到少,我们一家‘被捐’了千把元。”这不仅玷污了扶贫帮困本质属性,也让公众产生抵触情绪。

  犹记得2008年发生雨雪冰冻和地震灾害后,国资委针对央企专门出台了拒绝各类摊派性捐赠的公共政策。在目前情势下,搞硬性摊派性捐助的,大都是政府一级行政职能部门。当然,央企凭着“国字号”辈分和财大气粗,有底气对硬性摊派说不。可是,除央企外,其他诸如像地方国企、私企、个体户以及普通老百姓,甚至普通公务员,同样也会常遇到摊派性捐助。但是,当这部分群体遇到摊派性捐助,尤其是权力索捐时,往往没有“反抗”的能力和资本。

  揆诸现实,我们仿佛被权力索捐所围绕:教育局新建大楼,下属学校要“自愿捐助”;派出所工商局乔迁新喜,辖区经营企业和场所要“自愿捐助”;很多落马的贪官也假惺惺地宣称赃款来源于“自愿捐助”;每逢天灾,机关企业的干部职工要表示爱心,会“自愿捐助”;甚至笔者所在地的大学生就业,也要“自愿捐助”来改善校舍,结果被《焦点访谈》曝光后,才被迫叫停。

  其实,所谓“自愿性捐助”,就是摊派性捐助的置换。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迫于权力的威逼不得不违心地进行捐助。而现实中摊派性捐助的本质就是权力索捐。至于个中原因,一方面,源于地方政府官员政绩和好大喜功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某些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筹集经费。

  从某种意义上讲,慈善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自由。不管是央企,还是私企;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他们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快乐地慈善。而摊派性捐助则带有强迫性,是对人或企业的“道德勒索”。慈善是自愿的,也唯有自愿才让慈善变得人性十足,富有号召力。可是,靠行政命令性的摊派性捐助却是酸痛的,是一种变味变质的“伪慈善”。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所有领域的摊派性捐助,让权力索捐早日销声匿迹,不仅要规范和约束政府的权力,把权力放在笼子里,更为关键的是,应当赋予公众监督的权利,让政府的日常行为置身于强有力的聚光灯下。

  善心需要透明去呵护

  透过淮北市组织捐款的红头文件,公众不难发现随意而定的痕迹。尽管“创建森林城市”的初衷很好,但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单纯的行政牵头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自发、自愿、自觉、独立的行为。用红头文件开道,有相关领导撑腰,行强行摊派之实,搞得民生工程民声鼎沸,结果却是其奈我何,又一个政绩工程应运而生。

  美丽生活固然百姓向往,但必须是建立在“不折腾”的基础上。善心需要用制度来保障,更需要用透明来呵护。因此,地方政府和官员必须心系群众、以人为本,立足于群众实际开展工作。上级部门也要时刻监督,防止“民生工程”、“文明城市”走形变味。否则,其结果必然是急功近利,脱离实际,对群众利益造成伤害,还是不要为好。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