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十八大后,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2012年11月14日 06: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引发网民的广泛热议和殷切期盼。(11月13日新华网)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未来中国发展方略的一个重大嬗变,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将达到新的发展层面。

    不少学者认为未来中国面临的挑战更为严苛,既包括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难以根治、环境保护压力增加等考验,也包括人口红利下降、社会医疗保险严重不足等问题,更有眼下即将破题的收入分配改革、促进经济“稳增长”等任务。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将取决于我们能否战胜面临的各种挑战。

    十八大报告给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中国经济方针政策制定了5个重点,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准。

    我们知道,报告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倍增指标,比如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而要完成这些指标,就必须把五个重点领域的工作稳步推进。

    报告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经济走向”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当务之急,应该是政府职能转型,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强调“法治”而非“人治”,倡导“平等”、“公平”。    

    此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经济驱动方式不改变的情况下,结构调整调什么?产业结构该如何提升?如何促使区域协调发展?怎样有效破解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民生问题?这些都是需要着力解决的。    

    全球化背境下,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显然是大势所趋。而在这方面,风云变幻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除了调整进出口结构外,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提升对外竞争力水平就显得极为迫切。

    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方向之一,可这一战略背后,涵盖了诸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土地和就业等领域的问题。那么,如何构建根基稳固的“市民社会”,让城市化有更广远的视野?又如何制止人为的、盲目的造城运动,特别是有效地把城镇化纳入法制轨道?    

    总之,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经济要实现既定的目标方向,取决于各级政府和广大公众应对挑战的勇气和决心。(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专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