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时候,林毅夫老师对于中国未来20年经济增速将保持8%的乐观预测,引起了很多争论。实际上,处在经济增长转折点以及中长期调整的当下,虽然我们已不敢奢望10%左右的高速增长,但是不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企业家都试图寻找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实践证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运行态势可能不复存在,未来中国经济可能逐步进入中速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将面临增长动能的切换。
毋庸置疑,资源、环境、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越来越凸显,传统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具体而言,人口红利逐步下降,社会抚养负担上升,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工成本逐步上升,未来结构性失业问题可能会越来越突出;土地、石油、煤炭等资源稀缺性逐步上升,不断扩张的城市建设已开始危及到粮食用地,石油价格处于高位运行的态势可能会长期持续下去,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为了追求经济增速,所付出的环境毁坏代价越来越高,生存环境存在越来越大的隐患。总之,生产投入要素增长受到限制,劳动生产率也呈现下降趋势,整个国民经济依赖原有路径实现高速增长的条件已经逐渐减少,业已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将会下降,那到底会降低到多少呢?乐观者诸如林毅夫老师预期的8%,不乐观的可能预期中国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笔者基于生产函数法预测认为,2012年至2030年我国平均潜在经济增速为7%左右。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比较让人乐观的结果,毕竟未来中国经济总体规模不断增大,能够保持7%的增长也意味着用10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
实现中国经济较快增长该做些什么?
未来我国经济增长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为了确保我国潜在经济增速稳定,避免大幅下降,我们还需要依靠深化、推进改革,实现经济转型,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第一,促进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未来,需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对于银行信贷的依赖性,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提高金融市场竞争程度,促进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总之,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深化,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第二,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提升民间资本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电信、石油等行业的参与度。现阶段,有必要加快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利用充裕的民间资本推动基础设施、交通等领域的建设,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增长。民营资本具有高效的特点,通过改革方式打破银行、电信、交通等行业的垄断,加大竞争力度,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增长潜力。
第三,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在资本、劳动力投入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需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潜在经济增速水平。虽然我国人口数量红利逐步降低,但是可以通过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人口质量红利,进一步增强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
第四,加快经济转型。资源、人口、环境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力在不断提高,未来需要推动经济转型,逐步确立内涵型经济增长模式。这就需要加大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设备改造,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淘汰高耗能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资本能源密集型产业进行改造和整合,实现产业结构向服务化、高附加值化方向靠拢。
不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改革、还是二十世纪初加入WTO对外开放,我国都受益于改革开放,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如今我国经济面临中长期调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已不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发展,也需要通过改革的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府需要通过对于需求和供给的两方面管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袁吉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