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众议:监管不力和行业垄断滋生了“假宽带”

2012年10月09日 10: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不少人投诉花了更多的钱买了更快的宽带,但网速却并没有真的快起来。有关报告指出,国内超半数用户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中国的宽带是“假宽带”。(10月8日人民网)



    “缺斤短两”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中国经济网网友  袁宝

    所谓“假宽带”,是指网民使用的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用户上网平均速度达不到标定速度。比如,4M宽带的理论网速为512KB/s,实际上平均速度在400KB/s以下的占91.2%;2M宽带的理论网速是256KB/s,实际上平均速度在200KB/s以下的占83.5%。

    目前,我国宽带运营体系除联通公司和电信公司等一级宽带运营商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二级、三级宽带运营商,以及小区宽带运营商。他们从上一级宽带运营商手里集中购买一定数量的带宽,然后再转售给宽带用户牟利。而宽带的带宽“缺斤短两”已是行业内的一个普遍现象。

    “假宽带”是消费中的欺诈行为

    中国经济网网友  于文军

    显而易见,“假宽带”缺斤短两是消费中的欺诈行为。被侵权的消费者是个庞大的群体,既有个体用户,也有企事业的用户,因为在国内上网的宽带用户极多且正在递增。让宽带用户纠结的是,明明被“假宽带”吭了,却又无可奈何,无处说理。

    宽带用户与宽带运营商的博弈是不对称的,宽带用户是弱者,取证困难。更要命的是,宽带监管方面立法滞后,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帮助宽带用户维权,被人打掉了牙齿只能咽到肚子里。需要进一步看到的是,“假宽带”缺斤短两,对于发展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产业及网络经济,是个“拦路虎”,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商家投机钻营折射监管不力

    中国经济网网友  郭喜林

    如果不是央视请专家揭秘,我们这些外行人根本不会知道这些底细,作为电信消费者的我们只能被缺德的商家所蒙骗。然而更为严重的是,行业主管部门既当婆婆又是娘家妈妈,手心手背都是肉,它的监管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说它是干脆把双眼都闭上了。如若不然,互联网监管不会存在有这么大的漏洞,不会成为全国众商家投机钻营和肆无忌惮地追逐暴利的领域。

    对于电信服务企业销售“假宽带”的行为,似乎可以援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但在目前的现实操作中,相关法律规范还几乎只是一纸空文,沦为摆设。

    高扬反垄断利剑 革除垄断企业体制病灶

    中国经济网网友  叶祝颐

    进一步说,不仅电信与联通涉嫌价格垄断,高价卖低速宽带,听任下级运营商以“共享带宽冒充独享带宽”,现实生活中,中国移动,还有银行业、石油巨头、电力行业,不也在攫取垄断利润,闷声发财吗?石油巨头不是一直在卖高价劣质油么?银行老总不是说利润高得不好意思吗?从媒体报道来看,这些垄断央企赚钱多多,福利羡煞民众,但是他们上交利润、让利于民却很吝啬。

    针对“窄带冒充宽带”的残酷现实,如何高扬反垄断利剑,革除垄断企业体制病灶,以有效的监管手段督促企业利润血管里流淌道德血液,履行社会责任、让利于民,不以次充好,不搞商业欺诈,值得探讨与反思。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