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现不少公务人员因为炫耀性消费导致身陷囹圄的现象,媒体将它概括为“奢侈穿戴频致贪官落马”,如果从消费心理角度探讨,颇堪玩味。
贪官们如果曾经读过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桑巴特的《奢侈与资本主义》等著作,想必不会栽倒在对消费社会的无知上。
当下属于所谓“消费社会”无疑,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揭示了消费的实质——不是对物的消费,而是消费符号。在他看来,在消费社会里,消费的是消费商品中所蕴涵的符号价值。因此,任何商品消费都成为消费者文化心理实现和文化身份识别的代码。即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商品符号来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通过消费来维持、整合一种群体的认同感。消费符号的意义在于建立差异,建构身份。
对凡勃伦来说,炫耀性消费是上层阶级借以展示自己地位的方式。
用这些理论来打量中国贪官,可谓丝丝入扣,他们所追求的的确就是为了“建立差异”和“建构身份”以显示与众不同,同时满足对商品符号消费的虚荣心。
由此,对特定时空“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的提出,更多的应该用这些理论去触摸这种现象的脉搏,而不是简单地归类“腐败”。
消费这个来自西方经济学的概念,通俗的说法是,吃喝玩乐衣食住行所花费的钱财或者由这个行为所产生的现象。本来,食饱穿暖也就行了,但人的欲求总是漫无边际,“既得陇复望蜀”,还要追求华丽、独特、高贵,于是,“叔本华痛苦”——原有欲望满足后,新的欲望随之产生——接踵而至。
持平而论,人有欲求并无差错,甚至是这个世界得以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因。德国社会学家维尔纳·桑巴特写了一本名唤《奢侈与资本主义》的书,据他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动力,与当时欧洲宫廷和贵族阶层追求奢侈品的风气有着极大关系,这种风气刺激了商业和技术的发展,他甚至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奢侈的产物。
这些是针对一般人而言的,对于一些占据要津、权高位重的公务员来说,其消费心理必须与消费行为尤其是收入相吻合,若有抵牾,那对不起,一般百姓和纪检监察机关就要诘责和审查了。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公务员平均工资仅为33869元/年,月工资2830.75元,加上各种津贴补贴、福利、奖励等收入,中国公务员平均实际收入水平大约在5000元/月上下。因此,当网友中的专家级人物发现某司级干部戴着价值70万元的手表时,后果可想而知。
针对频频在大众传媒中露脸的官员因为“消费符号”而产生的高危风险,有人总结了一套防范经验——《领导出镜须知》:不开名车;名牌服装撕掉商标;名烟装在普通烟盒内;戴普通眼镜;不带“干女儿”随行;保持面无表情等。
这当然有调侃的成分,对普罗大众来说,从中有益的启发之一是,在阳光之下,很难有细菌滋生;启发之二是,贪官其实最怕权力被公众以鹰隼一般的眼睛所制约。
因此,学学“鲍德里亚命题”中的“消费符号”的论述,对于一些官员十分有用。对于反腐事业,同样有用。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