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家老字号企业,为何一成以上面临长期亏损

2012年09月17日 08:5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这几天(9月14日至17日),200余家“中华老字号”企业的掌门人聚会杭州,参加第九届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并参加主题为“老字号,新财富”的高峰论坛。展会之余,与老字号的掌门人和专家交谈,却是忧喜参半。

  “中华老字号”是一个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是中国名牌经济的重要力量,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老字号的开创和发展,蕴含了几代民族企业家的艰辛和传奇,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头脑,凭借着坚韧不屈的性格和诚信重义的美德,创造了璀璨耀眼的品牌。茅台、胡庆余堂、同仁堂、万隆、景阳观、全聚德、吴良材、恒源祥、东阿……无不合乎这一特征。

  老字号虽然都无一例外地拥有一块金字招牌,但这金字招牌却并非天然的聚宝盆。解放初,我国各地的老字号有上万家。1990年,当时的国内贸易部对老字号进行了筛选,重新确认了1600家并授予金字招牌。今天再来看这些老字号,很多用“惨淡经营”来描述并不为过。一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在1600家老字号企业中,勉强维持现状的已经占70%左右,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的约占15%,而效益良好、已形成规模效应的仅有15%左右。在全国驰名商标企业中,只有10%的企业是中华老字号企业。

  老字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成为企业前进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滞缓企业发展的包袱。老字号虽然是金字招牌,但它同样有着无法回避的弱点:体制僵化,机制不活,产品滞后,设备落后,观念陈旧,并且大多有人员老化、亏损负债的历史包袱。如果囿于传统的体制和机制,抱守老字号的招牌,靠着单一的传统产品做生意,那么,金字招牌也会黯然失色。这是多数老字号衰落的根本原因。

  而凡是青春常驻的老字号,皆有明显的共性:能创新;注重文化内涵的充实;有称职的掌门人。要保持老字号的活力,必须在创新上下工夫,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创新、经营理念创新、产品创新等等。几年前,经营不善的老字号杭州胡庆余堂由于被青春宝集团兼并,体制机制全面创新,仅仅一两年时间就扭亏为盈。胡庆余堂“返老还童”的秘诀就是创新。

  老字号其实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它们是记录和传承中华商业文明的鲜活载体。我们这一代有义务将老字号承接过来,传给后人。这就需要让老字号吐故纳新,吸收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使老字号绽放新芽,重现活力。前些年,全聚德投资1000余万元拍摄电视连续剧《天下第一楼》,再现全聚德的历史和辉煌。此剧在央视播出半年来全聚德声名更盛,销售额猛增50%以上。这就是文化内涵充实之后的硕果。

  称职的掌门人是老字号再现辉煌的关键因素。创新和文化充实需要有人执行。据了解,在占总数15%的成功老字号企业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有一位称职的掌门人或者掌门的团队。以杭州两家同类型的百年老字号为例:楼外楼的掌门人近30年未变,连锁店逐年递增,品牌价值达到了新高;而另一家老字号却连年换帅,掌门人如走马灯似地换了一茬又一茬,最后到了摘牌易主的地步。

  当然,政府在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上也该有所作为,比如制订老字号保护的政策,为老字号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牵线搭桥、鼓励民企经营老字号、倡导老字号企业组建商会、组织专家为老字号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把脉等等。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发展趋势并不乐观,危机和机遇并存。具有先天优势的“中华老字号”如何把握时机,加强转型与创新,使百年品牌走得更稳、更远,该是老字号当代掌门人的当务之急,也应该成为政府部门和经济界人士的新课题。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