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例
2010年08月16日 13:58   来源:人民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四、将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

  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是最佳途径。

  生态农业强调三个“综合”,即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起来,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最大化。因此,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态,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生态农业有着丰富的内涵,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其最基本的内涵有两个:

  一是追求农作物的多年生长。相比一年生或一季生的农作物,多年生长的农作物具有光合效率高,生物产量多,经济效益好,生产成本低等优势。

  二是追求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的平衡。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促进生物种群的互利共生,是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

  只有上述两个目标的实现,农业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的整体效益。种草养牛不仅可以实现上述两个目标,而且属于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在现代农业国家,土地规模大的农户种谷物,资金雄厚的农户搞工厂式养猪、养鸡等土地外经营,占农业人口比例最大的中小农户大都种草养牛。再加上牛奶营养全面,被称为“不可替代的食品”,对改善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至关重要。

  正是基于种草养牛无可比拟的优势,发达国家将其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攻方向,耕地的40%-60%用来种植牧草,15%左右种植饲料谷物;养牛的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其中牛奶占农业总产值的20%-40%,牛肉占20%左右。种草养牛占主导地位使其农业经济效益空前提高,在同样规模土地上种草养牛大约是种谷物收益的10倍,而且使农业生态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我国的农业长期强调“以粮为纲”,虽然种植三大谷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利用总农田当量数达到77.31%,仍然粮食紧张,而且越紧张越种粮,越种粮越紧张。究其原因,我国人均口粮消费是发达国家的3倍至4倍,猪饲料的消费总量更是超过人口粮总量。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1%,猪肉产量占1/2,人均猪肉消费量超过发达国家一倍,而喝的牛奶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5,吃的牛肉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我国固有的“食物等于粮食等于谷物”的极为偏颇、狭窄的观念必须改变。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种草养牛,增加牛奶、牛肉供应量,减少谷物消费量,以缓解粮食压力的试验。

  我国具备种草养牛试验的条件。

  一、挖掘天然草原潜力。我国有近60亿亩的天然草原,面积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和宁夏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功能和生产潜力都有待充分挖掘。

  二、新建栽培草地。我国农耕区新建栽培草地估计可达2.2亿亩,可产食物当量1.4亿吨。尤其是东北草业经济生态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草业经济生态区、东南常绿阔叶林-丘陵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和西南岩溶山地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都有新建栽培草地的优越条件。

  三、实施草田轮作。我国可通过粮食、经济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的草田轮作,建立大约占耕地面积20%的丰产草地,可以做到在收获大量的草畜产品的同时,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提高。种草肥田,而不是与粮争地,可以称之为“藏粮于草”。

  因此,我国应该在挖掘天然草原潜力、新建栽培草地和实施草田轮作的基础上,逐步把种谷物养猪为主、大量消费粮食、不利于健康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改造为种草养牛为主、大量消费牛奶牛肉、有利于健康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种粮和种草是迈入现代农业的两条腿。我国应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农业观念,放弃单纯追求粮食的一条腿走路方针,提倡“粮草并举” 和“粮草轮作”的两条腿走路方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以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执笔:范新宇)

(责任编辑:侯彦方)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资本建设    2011年02月09日
  • ·世博会效应与上海转型发展    2010年12月12日
  • ·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与行动纲领    2010年11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