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大讲堂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前教育免费体现政府民生为重的理念

2009年11月30日 09:07   来源:荆楚网   刘纯银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是省级贫困县,最近,该县计划在2010年实现全县8000多适龄儿童免费接受学前教育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1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1982通过的《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义务教育,以利于提高国民素质。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其中小学六年、初级中学3年),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其实,义务教育真正免收“学费”是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的,且不少学校仍要收取书本费、杂费、信息(微机)费等费用。为了防止学校乱收费,增加学生家长经济负担,国家开始推行中小学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2005年温家宝总理还承诺2年内在农村地区普及免收学杂费的9年义务教育。

    由于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导致当前幼儿教育、高中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这不,今年8月《南方日报》报道:自2002年9月至今,深圳市公办幼儿园保教费(不包括伙食费)现行标准为:一般类每生每月600元、区一级每生每月660元、市一级每生每月690元、省一级每生每月720元。而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往往比公办幼儿园更高。以公办幼儿园的平均收费标准667.5元,一个孩子一年上9个月幼儿园来计算,每年每个孩子上幼儿园的基本费用就达到6007.5元,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一年的学费一般在5000元左右。无论是比大学还贵的幼儿园教育,还是择校成风且收费越来越贵的高中教育,都让人感觉到教育的公益味道越来越淡,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义务教育“真正”全免费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呼声此起彼伏。去年来自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章青和陈静怡就不约而同地建议,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管理,由政府财政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埋单。今年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关村中学校长邢筱萍建议北京应率先将高中教育列入义务教育。

    值得高兴的是:继2007年秋季起,广东珠海市、陕西吴起、志丹、神木、府谷等县市对本地户籍的中小学生实行十二年免费教育后,河北省唐山市从2008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免除了公办普通高中公助在校生的基本学费。去年昆明市教育局还向云南省教育厅提交了“普及13年义务教育试点方案”:在现已实现小学6个年级、初中3个年级国家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现高中阶段的免费义务教育,再确保一年的学前免费教育,总共是13年义务教育(2008年10月9日《都市时报》)。最近,省级贫困县的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计划在2010年实现全县8000多适龄儿童免费接受学前教育。笔者认为:贫困县学前教育免费体现政府民生为重的理念。也如海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王贤所说:“免费推广学前教育是一件大好事。”

    政府投入不多,成本不断上涨,内外交困的幼儿园教育学费动辄七八千,让不少家长意见很大,高额收费也让不少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在国家未确定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前,期待有更多的地方政府从公共财政入手,强化预算收入和支出的透明度。正如网友建议所说:只要减少公车费用、控制招待费上升,省出几倍于将义务教育向幼儿、高中阶段延伸所需的经费来,并非没有可能。要知道,深受高收费困扰的家长们对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十分期待。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别让学前教育成监管盲区    2015年08月18日
  • ·发展学前教育,重在一碗水端平    2015年08月12日
  • ·教育公平要从学前教育抓起    2015年06月30日
  • ·期待学前教育免费制早点到来    2015年03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