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学前教育成监管盲区

2015年08月18日 07:29   来源:法制日报   唐伟

  体罚式教育在时下依然相当严重,幼儿园更是不折不扣的重灾区。究其原因,就在于学前教育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而其准入的门槛又相对较低,监督管理相对宽松

  近日,一段幼儿园女老师脚夹男童下体取乐的视频在汕尾市网络论坛上广泛传播。经确认,视频中的老师虐童事件出自汕尾市海丰县附城镇东欢幼儿园。幼儿园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涉事老师当时是在和孩子闹着玩,不过动作粗暴了些。目前,该幼儿园已被当地教育局责令停业(8月17日《南方都市报》)。

  视频中播放的画面让人无比愤怒:先是一名幼儿园老师用脚夹着男童的下体,然后是另一个老师在旁边摄像,在男童撕心裂肺的哭声中,两人不时发出笑声,孩子的痛苦成了她们取笑的乐子;在墙角是一群恐惧与惊慌的幼儿,那一幕无疑让他们幼小的心灵难以承载。更让人难以接受之处在于,对于教师的这种体罚行为,幼儿园负责人居然称之为“只是闹着玩”。此举无疑释放出两种信息:一是体罚在该幼儿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或已成为一种通行做法;二是夹着小孩下体的行为,属于被允许的范围。

  如果连夹下体的行为,都可以被视为闹着玩,那么究竟要什么程度的动作才属于体罚?可以肯定的是,在如此宽松的管理要求和指导思想下,此幼儿园必然存在众多令人忧虑的问题,其受到停业的行政处罚属咎由自取。事实上,很有必要由个案开始,对整个行业生态进行检视。若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那么类似现象就注定难以禁绝。

  体罚式教育在时下依然相当严重,幼儿园更是不折不扣的重灾区。究其原因,就在于学前教育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而其准入的门槛又相对较低,监督管理相对宽松。除了为数不多、难以满足需要的公办幼儿园之外,大量的私人幼儿园、家庭幼儿园呈井喷式增长,更滋生了一些黑幼儿园——租三两间房,购三五件玩具,聘请一两个人就开张营业,颇有些“家庭式作坊”的味道。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幼儿园的室内面积必须在300平方米以上,并且有30平方米以上独立的食堂,室外要有适合儿童活动的场所、器械,保证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厨师要有上岗资格证,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保健人员要有健康证。然而事实是,一些幼儿园的开办者、管理者和从业者,既没有幼儿教育的学历和背景,也没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属于什么都没有的“黑户”,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个行业的状况自然就难言乐观。若没有科学的教育态度与方式,那么体罚就始终难以避免。

  与某些国家对私立幼儿园的规范管理相比,国内在这方面采取的是鸵鸟政策——既不承认某些私立幼儿园的法律地位,也未将其纳入监管的笼子,使之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的权利得不到保护,不仅贴心式教育难以实现,连身心免受伤害也难以避免。从已有的经验来看,要防止和减少类似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要有序发展公办幼儿园,让其发挥主体和支配的作用,力争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从资金、政策上迅速补齐短板;另一方面则是有效规范民办幼儿园,严格把控其准入门槛,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给予惩处,尤其是对体罚和虐待行为,不能止于道德说教和行政处罚,该入刑的还得入刑。

  将脚夹男童下体等行为视为闹着玩是体罚现象之源,同样也是对公共责任缺失的反映。幼儿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教育,不能成为责任的真空地带,更不能流于监管体系之外。总之,由个案举一反三,对症下药弥补短板已成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发展学前教育,重在一碗水端平    2015年08月12日
  • ·教育公平要从学前教育抓起    2015年06月30日
  • ·期待学前教育免费制早点到来    2015年03月07日
  • ·规范学前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2014年10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