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不辜负热爱,让演出市场继续“旺下去”

2023年11月26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演出市场“供需两旺”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心底里的热爱。热爱是一束光,它可以照亮前行的路;热爱是一团火,它可以抚慰冰冷的心。业内各方理应珍惜人们这份满满的热爱。

  为了一首歌,奔赴一座城,成了今年很多人的选择。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1137场,观演人次1145万,平均跨城观演率超过60%。

  话筒一响,黄金万两。以演唱会为代表的演出市场表现活跃,为消费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3.74%。这样的数据增长,基于供需双方“双向奔赴”的累累硕果,也是消费复苏的生动注解,更反映出人们对文化和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加。

  可以说,“演出经济”已成为当下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个“行走的GDP”,背后承载着国人的“吃住行游购娱”,其经济触角可以延伸连接到多个产业,带动周边产业产值增长。从交通食宿、旅游景区,到实体店铺甚至个体摊贩,可谓“雨露均沾”。最火的一个案例——某团体的“十年之约”演唱会为当地带来了4.16亿元的旅游收入,这样的收入哪个城市能不心动呢?

  心动不如行动。比如,南宁为了演唱会能够迅速落地,推出“一次性审批通过”的新政策;济南为了解决演唱会期间的交通需求,临时开通定制公交专线,延长地铁运营时间;海口在演唱会期间,小半个城市都打造成了歌手主题……从优化审批流程,到立体宣传包装,再到细致用心服务,各地推出一系列实实在在、周密到位的政策举措,力争使“流量经济”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存量经济”。

  凡事都有利弊,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首当其冲,就是广受诟病的“黄牛”炒票倒票。为此,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于日前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明确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演出举办单位应当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以遏止演出市场乱象。当然,要把措施真正执行到位,不让黄牛“牛”下去,需要各方久久为功。

  值得一提的是,“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着重强调,要“加强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应当看到,大型演出活动期间,往往人员密集、安全风险点多,由此必然对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地方有关部门来说,不论是保障公共安全,还是维护消费者权益,抑或是促进文旅消费健康发展,做好风险研判、做足活动预案,都是做大做强“演出经济”的关键所在。再次提醒,切记做到“万无一失”,因为真的会“一失万无”啊!

  当然,演出市场“供需两旺”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心底里的热爱。热爱是一束光,它可以照亮前行的路;热爱是一团火,它可以抚慰冰冷的心。业内各方理应珍惜人们这份满满的热爱,自觉主动地维护产业生态,不断完善规范市场,而不能仅仅满足于“票卖光、人坐满”的热闹。因为热爱,一定不能辜负。(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创新供给 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不辜负热爱,让演出市场继续“旺下去”

2023-11-26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演出市场“供需两旺”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心底里的热爱。热爱是一束光,它可以照亮前行的路;热爱是一团火,它可以抚慰冰冷的心。业内各方理应珍惜人们这份满满的热爱。

  为了一首歌,奔赴一座城,成了今年很多人的选择。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1137场,观演人次1145万,平均跨城观演率超过60%。

  话筒一响,黄金万两。以演唱会为代表的演出市场表现活跃,为消费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3.74%。这样的数据增长,基于供需双方“双向奔赴”的累累硕果,也是消费复苏的生动注解,更反映出人们对文化和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加。

  可以说,“演出经济”已成为当下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个“行走的GDP”,背后承载着国人的“吃住行游购娱”,其经济触角可以延伸连接到多个产业,带动周边产业产值增长。从交通食宿、旅游景区,到实体店铺甚至个体摊贩,可谓“雨露均沾”。最火的一个案例——某团体的“十年之约”演唱会为当地带来了4.16亿元的旅游收入,这样的收入哪个城市能不心动呢?

  心动不如行动。比如,南宁为了演唱会能够迅速落地,推出“一次性审批通过”的新政策;济南为了解决演唱会期间的交通需求,临时开通定制公交专线,延长地铁运营时间;海口在演唱会期间,小半个城市都打造成了歌手主题……从优化审批流程,到立体宣传包装,再到细致用心服务,各地推出一系列实实在在、周密到位的政策举措,力争使“流量经济”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存量经济”。

  凡事都有利弊,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首当其冲,就是广受诟病的“黄牛”炒票倒票。为此,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于日前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明确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演出举办单位应当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以遏止演出市场乱象。当然,要把措施真正执行到位,不让黄牛“牛”下去,需要各方久久为功。

  值得一提的是,“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着重强调,要“加强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应当看到,大型演出活动期间,往往人员密集、安全风险点多,由此必然对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地方有关部门来说,不论是保障公共安全,还是维护消费者权益,抑或是促进文旅消费健康发展,做好风险研判、做足活动预案,都是做大做强“演出经济”的关键所在。再次提醒,切记做到“万无一失”,因为真的会“一失万无”啊!

  当然,演出市场“供需两旺”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心底里的热爱。热爱是一束光,它可以照亮前行的路;热爱是一团火,它可以抚慰冰冷的心。业内各方理应珍惜人们这份满满的热爱,自觉主动地维护产业生态,不断完善规范市场,而不能仅仅满足于“票卖光、人坐满”的热闹。因为热爱,一定不能辜负。(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创新供给 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