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实习造假害人害己 真实才是最可贵的

2023年07月19日 15: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虚假实习证明买卖火热。在某社交平台上,有卖家会准备涉及不同行业、不同地点、不同企业的实习合同,供高校学生“选择”,甚至不只是为学生加盖公章,还可以代写评语和提供电话回访。

  大学生理应上好“社会第一课”

  众所周知,文件造假违法违规。个别学生之所以试图获取虚假实习证明,或是因为对实习的价值评价不高,因此不愿实习,想把实习的时间省出来,从事学习、娱乐等其他活动,或是因为找不到适合的实习单位或岗位,又急于给自己的简历“贴金”,以便在就业时获得优势,因此选择铤而走险。但无论如何,买卖虚假实习证明都万不可取。【详细

  虚假实习证明无疑是糟糕的“社会第一课”。对于大学生来说,实习既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为即将步入的职场生涯做铺垫,如果以谎言开篇,又如何面对漫漫人生路上数不清的诱惑与考验?无论是从个人职业规划,还是从恪守法律道德规范的角度出发,认真对待实习都是大学生理应上好的“社会第一课”。【详细

  坚决遏制虚假实习证明买卖

  当下,各种实习造假充斥于市,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链条,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都不是好事情。虚假实习证明危害着社会诚信的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绝非危言耸听。【详细

  那些提供虚假证明的不良商家,其行为不仅破坏了高校教学管理秩序,也因为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印章而涉嫌违法犯罪。必须坚决遏制此种买卖之风。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打击力度,压紧压实平台管理责任,让提供虚假证明者无立足之地。【详细

  以“组合拳”打开高校实习新局面

  一份虚假实习证明,可能没什么分量可言,但是,诚信无小事。本着对学生前途负责的原则,高校要加强诚信教育,帮学生把其中利弊分析透彻,让学生知道作假的严重后果。此外,学校也应搭建平台,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实习资源,并提供有效的实习指导。

  在高校的职责范围之外,有关部门也应鼓励用人单位重视实习生的培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可以锻炼能力的实习岗位,将实习作为培养人才、积累人才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实习质量,以“组合拳”打开高校实习新局面。【详细

  (以上综合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大河网、成都商报)

  V视角:

  @小娃她爹:糊弄鬼呢?

  @BrownSixty:弄虚作假,终会露馅儿。

  @touchpanda:老老实实做人不好吗?

  @小警帼: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违法犯罪,严惩不贷。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纸是包不住火的,实习造假害人害己。虚假实习证明做得再逼真,也是不折不扣的谎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东窗事发,悔之晚矣。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可贵的,真诚永远是必杀技,就算简历不那么闪亮,但至少内心坦荡。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实习造假害人害己 真实才是最可贵的

2023-07-19 15: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虚假实习证明买卖火热。在某社交平台上,有卖家会准备涉及不同行业、不同地点、不同企业的实习合同,供高校学生“选择”,甚至不只是为学生加盖公章,还可以代写评语和提供电话回访。

  大学生理应上好“社会第一课”

  众所周知,文件造假违法违规。个别学生之所以试图获取虚假实习证明,或是因为对实习的价值评价不高,因此不愿实习,想把实习的时间省出来,从事学习、娱乐等其他活动,或是因为找不到适合的实习单位或岗位,又急于给自己的简历“贴金”,以便在就业时获得优势,因此选择铤而走险。但无论如何,买卖虚假实习证明都万不可取。【详细

  虚假实习证明无疑是糟糕的“社会第一课”。对于大学生来说,实习既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为即将步入的职场生涯做铺垫,如果以谎言开篇,又如何面对漫漫人生路上数不清的诱惑与考验?无论是从个人职业规划,还是从恪守法律道德规范的角度出发,认真对待实习都是大学生理应上好的“社会第一课”。【详细

  坚决遏制虚假实习证明买卖

  当下,各种实习造假充斥于市,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链条,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都不是好事情。虚假实习证明危害着社会诚信的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绝非危言耸听。【详细

  那些提供虚假证明的不良商家,其行为不仅破坏了高校教学管理秩序,也因为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印章而涉嫌违法犯罪。必须坚决遏制此种买卖之风。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打击力度,压紧压实平台管理责任,让提供虚假证明者无立足之地。【详细

  以“组合拳”打开高校实习新局面

  一份虚假实习证明,可能没什么分量可言,但是,诚信无小事。本着对学生前途负责的原则,高校要加强诚信教育,帮学生把其中利弊分析透彻,让学生知道作假的严重后果。此外,学校也应搭建平台,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实习资源,并提供有效的实习指导。

  在高校的职责范围之外,有关部门也应鼓励用人单位重视实习生的培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可以锻炼能力的实习岗位,将实习作为培养人才、积累人才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实习质量,以“组合拳”打开高校实习新局面。【详细

  (以上综合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大河网、成都商报)

  V视角:

  @小娃她爹:糊弄鬼呢?

  @BrownSixty:弄虚作假,终会露馅儿。

  @touchpanda:老老实实做人不好吗?

  @小警帼: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违法犯罪,严惩不贷。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纸是包不住火的,实习造假害人害己。虚假实习证明做得再逼真,也是不折不扣的谎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东窗事发,悔之晚矣。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可贵的,真诚永远是必杀技,就算简历不那么闪亮,但至少内心坦荡。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