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大学最后一课”与“社会第一课”之间的衔接,有助于化解大学生的实习焦虑,进而消除掏钱买“实习证明”这样的怪现象
大学生毕业季来临,虚假实习证明买卖随之火热。工人日报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以“实习证明”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有十万余篇相关帖子,内容涉及“实习证明购买”“实习证明进档案吗”等方面,还有不少人在评论区留言寻找获得实习盖章的途径。
网店“开实习证明”的业务有多火爆?这篇题为《网店“开实习证明”业务火爆,坑了谁?》的调查报道提供了一个视角:在一家提供实习签字、盖章、回访等业务的网店,记者注意到,相关产品月销量显示3000余单。一周后,记者再次点开该商品链接,发现销量显示为4000单,增加了1000单。此类交易不只是为学生加盖公章这么简单,往往还提供代写评语和电话回访之类的“增值服务”,卖家同时会准备涉及不同行业、不同地点、不同企业的实习合同,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非法产业链。
诚如法律人士所言,在虚假实习证明交易中,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印章,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实习证明文件,使用假的实习证明,这些环节都涉嫌违法。打击此类非法交易,首先需要网购平台扎紧各自的篱笆。现实中,各网购平台都严格禁止此类交易,但不少商家却能通过修改店铺名称、提炼关键词等形式绕过平台监管,由此也提醒网购平台需要加大日常巡视和动态监管力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更值得追问:网店“开实习证明”的业务为什么“供销两旺”?
“开实习证明”业务的走俏,再次说明了一个道理: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利益巨大,难免有人铤而走险。此类现象中,无孔不入的商家固然尽显“鸡贼”,随波逐流的大学生亦令人叹息:实习原本是从大学到社会的过渡期,但他们从“社会第一课”中学到的却是欺骗。这无疑是糟糕的“第一课”。以这样的姿态开启职场生涯,那些大学生们将如何面对漫漫人生路上数不清的诱惑与考验?
当然,大学生们也有很多理由替自己辩护。有人觉得实习“含金量低”,有人认为实习对就业帮助不大,有人不想成为“免费劳动力”,有人担心影响考研……更为重要的是,不少学校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实习,否则不能毕业。抵触实习但又不得不实习,掏钱买“实习证明”自然就成为一种“捷径”。但问题是,买得了“证明”买不了本领,骗得了学校骗不过自己,何必如此自欺欺人?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习既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为即将步入的职场生涯做铺垫。如果对实习缺乏重视,说明缺少清晰的职业规划;如果认为实习“无用”,那只能说明,在当初的专业选择上较为草率。无论是从个人职业规划,还是从恪守法律道德规范的角度出发,认真对待实习都是大学生理应上好的“社会第一课”。
对于大学来说,子虚乌有的“实习证明”之所以能够蒙混过关,本身就足以暴露不少问题:有些大学可能只是在意“留痕管理”,并不在意实习证明的真伪;有些大学虽然明确禁止造假,实际上却只是“虚张声势”……凡此种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而且难免会贬损大学自身的声誉。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高质量的实习经历,是大学生实现身份转换的第一步,这也是稳就业的应有之义。由此,需要大学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服务,使实习方式更加多元、认证和通过渠道更加畅通。
做好了“大学最后一课”与“社会第一课”之间的衔接,有助于化解大学生的实习焦虑,进而消除掏钱买“实习证明”这样的怪现象。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