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斩断偷拍黑手,不能局限于“捂紧镜头盖”

2023年07月15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据报道,今年以来,全国多地爆出偷拍事件。偷拍已经形成一条包括拍摄、销售、传播等在内的上下游完备的黑色产业链。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偷拍的受害者

  偷拍虽然是个老话题,但一有发生仍然令人不安。在偷拍镜头之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尤其是女性。种种偷拍行为,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公众的安全感。

  近年来,各地警方严厉打击违法偷窥、偷拍等行为。然而,严打之下仍有铤而走险之徒。究其原因,有的源于偷拍者的窥私心理、不良嗜好,更有甚者,把隐私当成可供买卖的商品,把偷窥、偷拍当成快速获利的手段,这完全是基于“黑生意”的利益驱动。【详细

  消除偷拍隐患需斩断利益链条

  捂紧偷拍者的镜头盖,不能光靠受害者大胆说不。在锁定证据的前提下,对偷拍者的处置措施在民法典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均有章可循。在偷拍已形成一条长产业链的情况下,斩断利益链条,比揪出一两个偷拍者,对消除偷拍隐患的意义更大详细

  值得注意的还有偷拍黑产中的网络群组问题。偷拍者在各个不同的网络群组里完成销售、传播和二次销售等流程。按照刑法相关规定,这些行为属于有组织的共同犯罪,群组组建者、管理者、信息发布者和转发者都要为共同犯罪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因此,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平台,也要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主体责任,落实日常巡查、受理举报和账户管理等要求。【详细 

  打击偷拍行为 筑牢隐私保护高墙

  没有买卖,就没有偷拍。有关部门要重视每一起个案,并由单个偷拍者牵出整个“黑色”社区,进而“端掉”整个产业链,形成震慑力,以打击偷拍行为,筑起隐私保护高墙,增强公民安全感。详细 

  要想彻底整治偷拍乱象、铲除偷拍黑产,必须聚焦病灶,猛药去疴,全链条加大打击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强治理,促成全社会共治。比如,在公交车、地铁、商场、教学楼等公共场所,要加强巡查并放置醒目的警示牌。受害者在发现被侵害之后,也要勇于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只有多管齐下、多方发力,才能斩断偷拍黑色产业链。【详细

  (以上综合光明网、东方网、北京晚报) 

  V视角: 

  @小巷尽头是海:偷拍已成产业链,请严惩!

  @蔡蔡:偷拍真的很嚣张。

  @突然想叫春香:有的处罚得太轻了,震慑作用有限。

  @MissShui:偷拍、窃取隐私信息这些行为都是很隐蔽的犯罪行为,取证很难,我觉得查起来得用技术手段。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既然偷拍已经形成产业链,那么打击此类行为就不能局限于“捂紧偷拍者的镜头盖”,而要对拍摄、销售、传播等各个环节的“加害者”都依法依规施以惩戒,以彻底斩断偷拍黑手。当然,面对偷拍行为,除了相关平台和有关部门把好监管关之外,受害者也要勇于为自己“发声”。只有汇聚起社会各方的力量,才能有效治理无孔不入的“摄像头”,维护隐私安全。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斩断偷拍黑手,不能局限于“捂紧镜头盖”

2023-07-15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据报道,今年以来,全国多地爆出偷拍事件。偷拍已经形成一条包括拍摄、销售、传播等在内的上下游完备的黑色产业链。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偷拍的受害者

  偷拍虽然是个老话题,但一有发生仍然令人不安。在偷拍镜头之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尤其是女性。种种偷拍行为,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公众的安全感。

  近年来,各地警方严厉打击违法偷窥、偷拍等行为。然而,严打之下仍有铤而走险之徒。究其原因,有的源于偷拍者的窥私心理、不良嗜好,更有甚者,把隐私当成可供买卖的商品,把偷窥、偷拍当成快速获利的手段,这完全是基于“黑生意”的利益驱动。【详细

  消除偷拍隐患需斩断利益链条

  捂紧偷拍者的镜头盖,不能光靠受害者大胆说不。在锁定证据的前提下,对偷拍者的处置措施在民法典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均有章可循。在偷拍已形成一条长产业链的情况下,斩断利益链条,比揪出一两个偷拍者,对消除偷拍隐患的意义更大详细

  值得注意的还有偷拍黑产中的网络群组问题。偷拍者在各个不同的网络群组里完成销售、传播和二次销售等流程。按照刑法相关规定,这些行为属于有组织的共同犯罪,群组组建者、管理者、信息发布者和转发者都要为共同犯罪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因此,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平台,也要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主体责任,落实日常巡查、受理举报和账户管理等要求。【详细 

  打击偷拍行为 筑牢隐私保护高墙

  没有买卖,就没有偷拍。有关部门要重视每一起个案,并由单个偷拍者牵出整个“黑色”社区,进而“端掉”整个产业链,形成震慑力,以打击偷拍行为,筑起隐私保护高墙,增强公民安全感。详细 

  要想彻底整治偷拍乱象、铲除偷拍黑产,必须聚焦病灶,猛药去疴,全链条加大打击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强治理,促成全社会共治。比如,在公交车、地铁、商场、教学楼等公共场所,要加强巡查并放置醒目的警示牌。受害者在发现被侵害之后,也要勇于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只有多管齐下、多方发力,才能斩断偷拍黑色产业链。【详细

  (以上综合光明网、东方网、北京晚报) 

  V视角: 

  @小巷尽头是海:偷拍已成产业链,请严惩!

  @蔡蔡:偷拍真的很嚣张。

  @突然想叫春香:有的处罚得太轻了,震慑作用有限。

  @MissShui:偷拍、窃取隐私信息这些行为都是很隐蔽的犯罪行为,取证很难,我觉得查起来得用技术手段。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既然偷拍已经形成产业链,那么打击此类行为就不能局限于“捂紧偷拍者的镜头盖”,而要对拍摄、销售、传播等各个环节的“加害者”都依法依规施以惩戒,以彻底斩断偷拍黑手。当然,面对偷拍行为,除了相关平台和有关部门把好监管关之外,受害者也要勇于为自己“发声”。只有汇聚起社会各方的力量,才能有效治理无孔不入的“摄像头”,维护隐私安全。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