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神州大地上的一座座博物馆成为文化旅游目的地中的“顶流”。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为何要去博物馆?
这是因为,博物馆可以回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博物馆里的精美文物,承载着我们的文化身份和精神属性。从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到大汶口文化猪形陶鬶,从商周时期精美非凡的青铜重器到汉代的金缕玉衣,从“一页宋书一两金”的传世古籍到清代圆明园的兽首……我国数千座博物馆的浩瀚馆藏,让观者穿越中华文明发展的不同时空,直面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延绵不绝的伟大与壮丽。
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也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神州大地上,数千座馆藏琳琅的博物馆,以文物艺术之美推动不同文明对话,美美与共、浸润人心,是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殿堂,亦是一间间面向未来、融入全球的文化客厅。【详细】
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才能“火起来”
文博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或是我们传承过去、照鉴未来的绝佳方式。【详细】
文物活化利用,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比如,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探索“无围墙”博物馆,将展览延伸到大街小巷、学校课堂、大山深处,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又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大量高精度数据为基础,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视频切片技术、H5技术打造虚拟展览,将韩休墓考古现场完整呈现。从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到开发文创产品,再到运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坚持守正创新,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才能让博物馆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详细】
让更多人与优质文化资源相遇
博物馆发展既是一道文化题,也是一道经济题。作为重要的文旅资源,既传统又时尚的博物馆正成为文旅新地标,在促进研学教育、旅游休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因此,不仅要释放“文化力”,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升级迭代的精神文化需要;也要激活“发展力”,将文博家底转化为文旅产业跃升、乡村振兴、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详细】
从线下展览到网上展厅,从文物“微课堂”到文创产品,如今,博物馆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逛博物馆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期待各地博物馆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人与优质文化资源相遇。【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南方日报、广州日报)
V视角:
@深情的Amanda: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一起逛博物馆开启一场与时空的浪漫之约吧。
@石玉食欲诗雨:青铜器是我的最爱。
@选择困难症:好久没去博物馆看看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近年来,科技赋能之下,很多博物馆深挖需求,拥抱变化,为文物插上了数字翅膀,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也为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滋养。“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未来,期待更多人走进这所“大学校”,也期待更多珍宝走出“深闺”,与人们相遇。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