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卡博物馆,越来“粤”精彩

2023年05月18日 06:42   来源:广州日报   张冬梅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本周以来,不少市民的朋友圈被各地博物馆的活动信息刷了屏。(5月17日金羊网)

  近些年,我们欣喜地发现,“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就说广州,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广州各大博物馆受到市民游客热捧、人潮涌动, “一票难求”现象频现。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更加凸显了博物馆在增进人的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广东文博资源家底丰厚,更当积极释放博物馆深厚美好的力量。权威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省博物馆达377家,博物馆数量逐年增加;全省有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82家,数量保持全国第二位;全省博物馆藏品数量近260万件/套,藏品不断丰富……博物馆数量和质量居全国前列,广东不断擦亮博物馆这张“金色名片”,为文化强省建设、文化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博物馆发展,守住的是物,关照的是人。2022年,全省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3416.18万人次,免费开放比例达95.5%;全省博物馆开展线下社会教育活动1.33万场次,开展线上教育活动1765场次,为文化惠民贡献了博物馆力量。抓住国际博物馆日契机,广东各地博物馆还为市民群众精心推出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不仅提供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项目,如“博物馆之夜”文艺展演,博物馆“VR”游、剧本游,文博文创展,非遗集市等,还为文博爱好者准备了“大礼包”,比如向社会开放“南海I号”博物馆科研实验室,推出“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18日当天全省公益博物馆均免费开放参观等。可以看到,广东各地以满满诚意、主动服务,让博物馆随潮流起舞、为惠民而动,吸引市民游客共赴博物馆“奇妙之旅”。

  博物馆发展既是一道文化题,也是一道经济题。作为重要文旅资源,既传统又时尚的博物馆正成为文旅新地标,在促进研学教育、旅游休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因此,不仅要释放“文化力”,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更好满足人们升级迭代的精神文化需要;也要激活“发展力”,将文博家底转化为文旅产业跃升、推进乡村振兴、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对此,广东各地应深挖地方特色,共同打造“粤”精彩,让文博事业的蓬勃力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增量。

  南粤大地上,正掀起新的文博热潮。“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了,让我们一起去打卡博物馆,感受“粤”精彩。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打卡博物馆,越来“粤”精彩

2023-05-18 06:42 来源:广州日报 张冬梅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本周以来,不少市民的朋友圈被各地博物馆的活动信息刷了屏。(5月17日金羊网)

  近些年,我们欣喜地发现,“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就说广州,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广州各大博物馆受到市民游客热捧、人潮涌动, “一票难求”现象频现。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更加凸显了博物馆在增进人的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广东文博资源家底丰厚,更当积极释放博物馆深厚美好的力量。权威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省博物馆达377家,博物馆数量逐年增加;全省有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82家,数量保持全国第二位;全省博物馆藏品数量近260万件/套,藏品不断丰富……博物馆数量和质量居全国前列,广东不断擦亮博物馆这张“金色名片”,为文化强省建设、文化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博物馆发展,守住的是物,关照的是人。2022年,全省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3416.18万人次,免费开放比例达95.5%;全省博物馆开展线下社会教育活动1.33万场次,开展线上教育活动1765场次,为文化惠民贡献了博物馆力量。抓住国际博物馆日契机,广东各地博物馆还为市民群众精心推出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不仅提供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项目,如“博物馆之夜”文艺展演,博物馆“VR”游、剧本游,文博文创展,非遗集市等,还为文博爱好者准备了“大礼包”,比如向社会开放“南海I号”博物馆科研实验室,推出“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18日当天全省公益博物馆均免费开放参观等。可以看到,广东各地以满满诚意、主动服务,让博物馆随潮流起舞、为惠民而动,吸引市民游客共赴博物馆“奇妙之旅”。

  博物馆发展既是一道文化题,也是一道经济题。作为重要文旅资源,既传统又时尚的博物馆正成为文旅新地标,在促进研学教育、旅游休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因此,不仅要释放“文化力”,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更好满足人们升级迭代的精神文化需要;也要激活“发展力”,将文博家底转化为文旅产业跃升、推进乡村振兴、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对此,广东各地应深挖地方特色,共同打造“粤”精彩,让文博事业的蓬勃力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增量。

  南粤大地上,正掀起新的文博热潮。“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了,让我们一起去打卡博物馆,感受“粤”精彩。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