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给医美定性,厘清行业边界,严把准入关,才能更好地帮助消费者区分哪些服务是医美机构可以做的、哪些项目是不可以做的。这也有利于加强医生队伍管理,帮助执法人员快速、明确、合法有据地处理问题。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11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加强市场准入、规范“导购”活动等方面,强调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近年来,“颜值经济”蓬勃增长,人们对医美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与此同时,非法行医、掺杂使假、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问题突出,导致消费纠纷不断,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则则医美悲剧触目惊心!或伤及“颜面”,比如有消费者在网上搜索排名靠前的北京某医疗美容诊所,花近8万元整容却落下9级伤残;或危及性命,比如一名19岁女孩在私营医美机构做抽脂手术后3天继发感染死亡。
可以说,对医美行业进行“强监管”,已成为消费者的强烈呼声。分析起来,医美乱象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这一行业的医疗本质被淡化了。现实中,不少人分不清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认为植发和美甲是一类。事实上,像美甲、保湿、锁水等修饰性美容,没有创伤性和侵入性,属于生活美容;而割双眼皮、抽脂、隆鼻等属于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则应归入医疗美容。
医疗美容是医疗行为,没有医疗机构许可证,就不能开设医院,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和外科整形资质的人,就不能进入该行业。但从曝光的案例看,就有美容机构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在小区住所内开展注射玻尿酸、瘦脸针等医疗美容服务。还有的医美机构,风险警示不足,并且故意夸大手术效果,诸如“无痛”“微创”“见效快”等常常出现在广告词中,使消费者深陷“轻轻松松做了医美就一定能变美”的谎言之中。
因此,给医美定性,厘清行业边界,严把准入关,才能更好地帮助消费者区分哪些服务是医美机构可以做的、哪些项目是不可以做的。这也有利于加强医生队伍管理,帮助执法人员快速、明确、合法有据地处理问题。
特别是,此次《指导意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1号)有关要求,构建了多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医疗美容行业综合监管工作机制,这有利于防止监管空白,提升监管效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监管,并不是要限制医美行业发展,恰恰相反,是为了将行业蛋糕做大做强。只有重拳出击,扫清“黑机构”“黑医生”“黑药械”,才能促使有资质、有品质、有保障的药械厂商、医美机构、医美平台脱颖而出,让更多人“美得放心”。
数据显示,预计今年我国医美消费者规模将达2354万人。面对火爆的医美市场,医美机构更应严守行业底线、法律红线,提供诚信服务,以实现“成人之美”。当然,对消费者来说,慎重选择也是必做的“功课”。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辨识力和自我防护能力,选择合法正规的美容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拥抱美好生活。(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严把医美行业“入口关”
医美属医疗,不可乱“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