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配速”合适 “跑马”方可赋能

2023年04月18日 16: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像马拉松这样的IP赛事,给一座城市带来的帮助远不止于经济上的数字。谋赛,也是为了谋城。马拉松不应只求“快”,掌握合适“配速”,城市才能尽情燃烧“卡路里”。

  城市里熟悉的味道回来了。这里不仅有逐渐升腾的“烟火气”,还有日益浓厚的“跑马热”。仅4月16日(星期日)这一天,包括南京江岛半程马拉松、盐城马拉松、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上海半程马拉松、北京半程马拉松等在内,全国有18场A类马拉松赛事鸣枪起跑。有网友戏称:跑者又都不够用了!

  一个“又”字让人五味杂陈,或许珍惜当下更重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长,伴随健康需求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健身运动。经济学上也有一个“马拉松周期”的说法,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这个国家往往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总参赛规模为583万人,有285个地级城市举办了规模路跑赛事。纵观全球,世界田联公布得到其认证的2023年马拉松赛事共238场,其中中国赛事多达67场,高居全球第一。跑马人群逐渐壮大,刺激了旺盛的赛事需求,“钱景”自然更广阔。

  且不说跑者置备的“一身行头”需要一大笔开销,单是马拉松赛事就可以直接拉动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消费需求。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以笔者参与的北京半程马拉松为例,一位来自广州的跑者对笔者说,“借着这次机会,拿出两万块钱带母亲在北京游玩一周。”又如,今年的江苏无锡马拉松,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带动作用,为周边产业创造效益达1.95亿元。

  马拉松能够“一马当先”,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支持。一场马拉松,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一座城市,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最生动名片。无论是通过“北马”“上马”这样的赛事,全方位展现城市风貌,还是无锡、盐城等地,借跑步带动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由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所投射出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可观。丰富人民的文体生活,有效拉动区域消费,同时可以形成良好口碑,面对具备诸多正向附加效应的马拉松,各地都不愿错过这块“蛋糕”。

  需要提醒的是,“热潮”涌动之下,参与各方还应尽量“淡定”一些。参赛者跑步的热情,各地聚拢人气的考虑,完全可以理解,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无论参与者还是组织者,“安全第一”都绝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如果只是盲目“跟风”,而不考虑“自己有几斤几两”,那就是对自己、对赛事的不负责任。应当看到,之前有过不少惨痛的教训。要想不出现“拍大腿后悔”,就得少点“拍脑袋决策”,因为任何人都无法“拍屁股走人”。举办马拉松,不应为了办赛而办赛,最重要的还是满足人们对强健身体的向往。这一理念,无论何时都不能丢。

  有句名言说得好,“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它能鼓舞人心,它能团结人们,它的力量无可取代。”像马拉松这样的IP赛事,给一座城市带来的帮助远不止于经济上的数字。谋赛,也是为了谋城。马拉松不应只求“快”,掌握合适“配速”,城市才能尽情燃烧“卡路里”。(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跑马热”考验城市办赛水平

     赛事归来 全民健身迸发新活力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配速”合适 “跑马”方可赋能

2023-04-18 16: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像马拉松这样的IP赛事,给一座城市带来的帮助远不止于经济上的数字。谋赛,也是为了谋城。马拉松不应只求“快”,掌握合适“配速”,城市才能尽情燃烧“卡路里”。

  城市里熟悉的味道回来了。这里不仅有逐渐升腾的“烟火气”,还有日益浓厚的“跑马热”。仅4月16日(星期日)这一天,包括南京江岛半程马拉松、盐城马拉松、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上海半程马拉松、北京半程马拉松等在内,全国有18场A类马拉松赛事鸣枪起跑。有网友戏称:跑者又都不够用了!

  一个“又”字让人五味杂陈,或许珍惜当下更重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长,伴随健康需求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健身运动。经济学上也有一个“马拉松周期”的说法,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这个国家往往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总参赛规模为583万人,有285个地级城市举办了规模路跑赛事。纵观全球,世界田联公布得到其认证的2023年马拉松赛事共238场,其中中国赛事多达67场,高居全球第一。跑马人群逐渐壮大,刺激了旺盛的赛事需求,“钱景”自然更广阔。

  且不说跑者置备的“一身行头”需要一大笔开销,单是马拉松赛事就可以直接拉动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消费需求。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以笔者参与的北京半程马拉松为例,一位来自广州的跑者对笔者说,“借着这次机会,拿出两万块钱带母亲在北京游玩一周。”又如,今年的江苏无锡马拉松,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带动作用,为周边产业创造效益达1.95亿元。

  马拉松能够“一马当先”,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支持。一场马拉松,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一座城市,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最生动名片。无论是通过“北马”“上马”这样的赛事,全方位展现城市风貌,还是无锡、盐城等地,借跑步带动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由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所投射出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可观。丰富人民的文体生活,有效拉动区域消费,同时可以形成良好口碑,面对具备诸多正向附加效应的马拉松,各地都不愿错过这块“蛋糕”。

  需要提醒的是,“热潮”涌动之下,参与各方还应尽量“淡定”一些。参赛者跑步的热情,各地聚拢人气的考虑,完全可以理解,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无论参与者还是组织者,“安全第一”都绝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如果只是盲目“跟风”,而不考虑“自己有几斤几两”,那就是对自己、对赛事的不负责任。应当看到,之前有过不少惨痛的教训。要想不出现“拍大腿后悔”,就得少点“拍脑袋决策”,因为任何人都无法“拍屁股走人”。举办马拉松,不应为了办赛而办赛,最重要的还是满足人们对强健身体的向往。这一理念,无论何时都不能丢。

  有句名言说得好,“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它能鼓舞人心,它能团结人们,它的力量无可取代。”像马拉松这样的IP赛事,给一座城市带来的帮助远不止于经济上的数字。谋赛,也是为了谋城。马拉松不应只求“快”,掌握合适“配速”,城市才能尽情燃烧“卡路里”。(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跑马热”考验城市办赛水平

     赛事归来 全民健身迸发新活力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